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专题一1、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简答)(1)社会条件的具备:马、恩考察社会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看到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二百年来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超过封建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
(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当时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第一手资料。
(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2、原句分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原句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人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切入点。
(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3、恩格斯晚年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简答)(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向(2)资产阶级的统治政策出现新变化:工人福利提高,手中有生产资料。
(3)非难唯物史观的思潮在涌动4、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发展(注:内容包括(一)和(二)两部分)(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1)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3)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得以缓和,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2、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2)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3)重新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第一,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第二,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三,要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第四,要重视农民问题(二)两种生产理论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1884)1、深刻认识两种生产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2、科学把握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3、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5、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具有深刻的内涵?(1)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6、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注:内容包括(一)到(四)(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1、对资本主义要客观认识(共处、学习)2、对社会主义要准确定位(坚持、建设)3、对知识分子和农民要高度重视(二)两种生产理论为坚持以人为本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1、坚持以人为本2、合理控制人口规模3、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构筑了理论支撑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3、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历史合力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1、促进社会和谐2、坚持“五个统筹”专题二1、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的历史动因——(简答)(1)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2)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3)为了深入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2、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1)生产关系(2) 生产力(3)社会革命(4)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3、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评析(1)开创了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先河(2)尚未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3)未能有力地说明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特点4、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发展——(简答)(1)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2)东方国家可率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3)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5、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简答)(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6、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及启示——(论述)内容:(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队接受“在牛轭下通过”的耻辱,即令战败的罗马军人从两杆矛枪架起的形似城门的“轭”下通过,以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
此后,人们就以此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 (马)“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马)“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恩)(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①生产关系“撇开目前压迫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切灾难而来注意一下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那么应承认,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看就很清楚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
此外,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便于它从小土地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而且俄国农民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在排水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到共同利益的事业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体经营了。
”②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正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冒失地投入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
”③社会革命“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④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启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专题三:1、马克思的工人革命理论——(简答)★内涵: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内涵(1)革命的根源和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的途径:从暴力到和平(3)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4)革命的战略策略:统一战线2、毛泽东农民革命理论对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继承(1)马克思的农民问题理论其一,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动力;其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其三,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其四,农民的根本出路(2)毛泽东的农民革命理论其一,革命的条件其二,革命的最终目标其三,革命的领导阶级其四,革命的依靠理论(工农联盟)4、邓小平关于中国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1)农民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2)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国家发展的关键(3)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4)尊重农民的自由选择权(5)逐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5、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1)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农民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2)农村发展应当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3)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4)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