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教程第一章到第六章要点解读省政府法制办公室钟瑞友概览⏹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第三章我国依法行政基础理论⏹第四章行政执法概述⏹第五章行政执法主体⏹第六章行政执法依据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的功能与作用⏹三、法系、法律体系与法律渊源⏹四、法制(law system)与法治(rule by law)⏹五、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主体、对象、外在形式、效力⏹2、特征:公开性、普遍性、概括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可预期性、明确性(第3页和第49页)⏹3、本质:国家治理与公民个人生活方式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发展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统一执法的强制性与协商性的统一二、法律的功能与作用⏹1、功能(规范意义上的角度):调控与引导、预期与评价、强制与教育⏹2、作用(实证意义上的角度):——从国家的层面:政权的形式合法性和正当性,对内对外、对内中的自身权力配置、政权巩固、社会稳定——从社会的层面:利益平衡。
利益法学派提出,利益是法律的起点和终点——从个人的层面:个人权利保障的护身符。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三、法系、法律体系与法律渊源⏹1、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2、法律体系:因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不同产生各种部门法的总和⏹3、法律渊源:因制定主体不同产生的效力不同的各种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如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等。
法律渊源就是行政执法的依据,见第83页四、法制与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和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定义⏹法制的对立面是专制,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法治是动态的法律制度,有法制可以人治五、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社会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历史意义与现实局限有法可依——根本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中国化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一、何为宪法和我国现行宪法⏹二、宪法的基本制度⏹三、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四、全面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一、何为宪法和我国现行宪法⏹1、宪法具有最高法的三点理由:内容的根本性、效力的源泉性、修改的复杂性(中国宪法的修改和美国宪法的修改)⏹2、宪法坚守的五项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财产权保护原则⏹3、1982年宪法(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修正,共计31条修正案二、宪法的基本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配制度: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三、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公民与人民:法律概念与政治概念⏹2、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申诉、控告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其他权利四、全面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1、应然和实然的权利集聚、列举性基本权利和未列举的权利⏹2、基本权利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宪法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三章我国行政法基本理论⏹一、依法行政的内涵与目标⏹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四、行政行为的特征与分类一、依法行政的内涵与目标⏹1、行政权——从“摇篮”到“坟墓”的权力,支配性、公益性、强制性、主动性、广泛性、执行性⏹2、依法行政四要素:主体要素、职权要素、程序要素、责任要素⏹3、依法行政的目标: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十年基本建设法治政府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1、法律保留原则⏹2、法律优先原则⏹3、职权法定原则⏹4、公开、公平、公正原则⏹5、合比例原则⏹6、信赖利益保护原则⏹7、权力监督和救济原则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四、行政行为的特征与分类⏹1、特征:行政性与强制性职权性与单方性程序性与裁量性广泛性与效率性职权与职责统一性⏹2、分类: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第四章行政执法概述⏹一、行政执法的概念⏹二、行政执法责任⏹三、行政执法监督一、行政执法的概念⏹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内容: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责任:行政法规范调整,复议和诉讼二、行政执法责任⏹1、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的六种形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2、行政执法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撤销违法、重作变更或修正、履行职责、返还权益、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3、行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的方式:行政处分、经济追偿、剥夺执法资格三、行政执法监督⏹(一)概念和特征⏹(二)依据和内容⏹(三)方式和手段(一)概念和特征1、主体是行政执法行为实施者的上级行政机关2、对象是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受委托的组织以及行政执法人员3、内容是执法活动(职务活动)(二)依据和内容1、依据是《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浙江省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办法》、《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2、内容是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三)方式和手段1、方式: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执法检查、执法主体资格审查、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协调、执法责任制、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备案(《监督条例》第9条和《监督检查办法》第12条)2、手段:责令改正、撤销、作出决定、报请处理、扣缴证件或取消资格、通报批评、追究行政责任第五章行政执法主体⏹一、行政执法主体是组织,不是个人⏹二、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也包括非行政机关⏹三、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必然是行政执法主体,必须要经过登记、公告职权⏹四、行政相对人包括所有的组织和个人。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有:参政权、受益权、知情权、受保护权、隐私权、监督救济求偿权第六章行政执法依据⏹一、种类:本质上是法律渊源宪法(全国人大制定、常委会负责解释)法律(全国人大和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特定人大和常委会)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国际条约(优先性)⏹二、适用原则:后法优于前法就高不就低特别法高于一般法不溯及既往行政复议救济第一节行政复议概述一、行政复议的概念(第2条)二、行政复议机构履行的复议职责(第3条、条例第3条)三、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第4条)(一)合法、公正、公开(二)及时、便民原则(三)有错必纠原则(四)保障法律、法规正确实施原则(五)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复议条例第51条)(六)复议决定诉讼救济原则,但复议最终裁决除外(第5条)第二节行政复议的范围一、可以申请复议的具体范围 (第6条)1.行政处罚行为。
2.行政强制措施行为。
3.证书改变行为。
许可证、执照等证书4.资源类确权行为。
5.认为侵犯合法经营自主权行为。
6.改变农业承包合同行为。
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8. 不依法办理证照或不审批、不登记行为。
9. 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的行为。
10.不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的行为。
11.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复议审查(第7条)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规定;3.乡、镇政府的规定。
三、排除行政复议的范围(第8条)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和有关人事处理决定;2、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其他处理。
第三节行政复议的申请一、申请期限(第9条)1、60日;不可抗力等耽误申请期限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2、申请期限的计算(条例第15条至16条)当场作出的;直接送达的;邮寄送达的;公告送达的;未告知而补充告知的;被申请人证明申请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法应送达而未送达的;紧急情况下请求保护人身财产权行政机关不履行的,不受60日的限制。
3、申请的方式(第11条、条例第18条至26条)当面递交、邮寄、传真、电子邮件、口头提出载明事项、证明材料、二、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第10条)1.申请人: 是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公民死亡的,近亲属申请;组织终止的,承受权利的组织申请(2)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3)条例第5条至第10条: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推选代表、第三人、委托代理人2.被申请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条例第11条至14条)(1)行政机关与被授权组织共同作出行为的;(2)行政机关与其他组织共同作出行为的;(3)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4)行政机构设立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或其他组织,未经授权以自己名义作出行为的三、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的管辖)1、行政复议的一般管辖(第12条至14条)即向哪个机关申请复议?(1)第12条: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上一级主管部门(2)第13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上一级人民政府(3)第14条: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级政府具体行政行为,向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级政府(原级复议)复议;对复议决定可以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2、行政复议的特殊管辖(第15条)对县以上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授权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两个以上机关共同作出的行为、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等5种情形的特殊管辖四、与行政诉讼的衔接(第16条)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得起诉;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第四节行政复议受理一、审查与受理(17条)1、5日内进行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
2、受理条件(条例28条)3、申请材料的补正(条例29条):5日内书面通知补正;无理由逾期不补正,视为放弃复议申请。
4、转送(18条):7日内转送5、与诉讼的衔接:应先复议再起诉的,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答复的,15日内起诉6、指定受理。
(条例第30条)申请人向两个以上有权受理行政机关申请的,最先收到申请的受理;同时收到的,10日内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在10内指定受理,所用时间不计算在审理期限。
7、责令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