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胸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护理方法,以降低新生儿气胸的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1年5月一2012年7月间对73例新生儿气胸的治疗及护理临床资料,在对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后,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针对性进行一般护理与特殊护理,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治愈61例,放弃治疗者11例,转院治疗者1例。
结论:对新生儿气胸的患儿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积极干预,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气胸护理
新生儿气胸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泡过度充气,肺泡腔压增高或肺泡腔与间质间产生压力阶差及临近组织压迫,导致肺泡壁破裂而产生[1]。
此病是新生儿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急,进展快,常表现为突发的呼吸困难,面色紫绀,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加压呼吸的广泛应用,发病率明显提高至5%--20%[2]。
气胸不仅增加了死亡的危险性,而且国外有报道,气胸是脑瘫的高危因素之一【3】,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新生儿气胸73例,现报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4例,女21例;胎龄31+3周--42+2周,平均(38.09±2.27)周;体重1750-4200g,平均(2945.92+-518.21)g;早产儿22例,足月儿51例;其中自然分娩14例,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57例;产时有窒息史18例,无窒息史55例,其中重度窒息者5例;入院时出生15分钟-9天,平均1.69天;基础疾病为新生儿肺炎16例,羊水吸入综合征1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羊水Ⅲ°污染20例,羊水过少10例,胎盘前置5例,1例胎盘早剥,1例胎盘钙化,脐带绕颈20例。
所有患儿均行急诊X线检查,结果提示为单纯气胸37例,气胸伴纵膈气肿16例,气胸伴纵膈疝8例,气胸伴双侧胸腔积液12例;肺压缩程度分三度,轻度(肺压缩<30%)35例,表现发绀19例,气促26例,呻吟17例,听诊患侧呼吸音低11例;中度(肺压缩30%-70%)27例,表现发绀22例,气促25例,呻吟19例,听诊患侧呼吸音低17例;重度(肺压缩>70%)11例,均表现为发绀、气促、呻吟及患侧呼吸音低。
本组治疗方法采用抗感染等保守治疗者共38例,行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者共12例,使用高频机械通气者共23例。
预后为转院治疗者1例,因合并其他疾病放弃治疗者11例,其他均治愈。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常规保持安静,重症置于辐射床保暖,轻症置于暖箱保暖,抬高床头15-30度,维持基础代谢,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态监测血气指标。
注意各项治疗的正确及时,遵医嘱24小时维持输液,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滴速。
遵医嘱给予面罩吸氧,调节氧流量为3L/分,注意吸氧的温度和湿度。
遵医嘱给予合理喂养,对于吸吮能力或者吞咽能力较差的给予鼻饲牛乳喂养,保证患儿的能量摄入,及时更换潮湿和污染的衣服被褥,做好基础护理。
2.2观察病情变化
重点观察患儿的面色、生命体征及意识情况,观察患儿是否有哭闹、烦躁不安等现象发生。
对烦躁不安、紫绀加重的患儿,及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若经
处理后未见症状明显缓解的,要及时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注意监听患儿心肺功能,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运动情况和呼吸音的变化,若出现呼吸运动减弱或者呼吸音消失,可判断为患儿气胸加重,应做好抢救准备。
本组1例34+2周早产儿护士观察发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唇周及肢端发绀,听诊呼吸音减弱,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床边胸部X线检查,结果提示:右侧肺部组织压缩约35%,确诊为气胸加重,立即协助心胸外科医师行胸腔穿刺术,术中见有大量气体溢出,接密闭式水封瓶引流,术后患儿气促有改善,给予高频机械通气(HFOV)等一系列的抢救后,患儿病情稳定,发绀改善,肤色也转红润,2天后,患儿气促明显改善,听诊呼吸音恢复,复查X线提示:右侧肺部基本复张,4天后拔除引流管。
2.3胸腔穿刺减压的护理
本组12例患儿病情危重,入院后立即置于辐射床上,取头高足低仰卧位固定患儿,协助心胸外科医生在无菌操作下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术,本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术,选用美国BD公司22-24G IntimaⅡY型留置针,在患儿2、3肋间直接插入胸膜腔,以透明无菌敷贴覆盖,取下肝素帽与无菌水封瓶引流管连接,见气泡溢出。
术中要严防穿刺针脱落,保证各管道紧密连接;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饿度(spo2
)以及引流是否有效;术后常规拍床边X胸片,确定引流管在胸腔内的位置是否正确,密切观察引流后肺复张效果;记录引流管的内置长度并做好明显标记,固定牢固。
水封瓶置低于穿刺部位60cm,引流管插入液面下2cm[4]。
在维持胸腔闭式引流的过程中,每天观察穿刺部位的敷料是否干燥,引流管有无滑脱,水封瓶内气泡逸出情况及水柱波动情况,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气体溢出情况,每1-2小时自上而下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
测量患儿胸围并详细记录,便于动态观察引流效果。
当气体停止溢出24h后,遵医嘱给予夹管观察24~48h,X线检查胸膜腔内气体引流是否彻底,肺复张良好,可拔管。
拔管后用敷贴覆盖皮肤针眼。
本组12例患儿胸腔闭式引流时间为3-7天。
其中1例引流24-38h后出现堵塞后拔管,2例48h后脱管,3例患儿因肺基本复张未再插管,1例患儿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气胸无改善,病情加重,放弃治疗。
其余8例均引流通畅。
2.4高频机械通气的护理
本组使用机械通气者23例,其中3例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机械通气,20例行高频机械通气(HFOV)治疗。
SIMV是指通气机在每分钟内按预设的呼吸参数(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比等)给予患者指令通气,在触发窗内出现自主呼吸,便协助患者完成自主呼吸;如触发窗内无自主呼吸,则在触发窗结束时给予间隙正压通气;SIMV主要优点是能减少患儿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减少撤机困难,降低气道压力,防止呼吸肌萎缩与运动失调,减少呼吸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HFOV是一种高频率、低通气压力和潮气量等于或小于解剖死腔气量的通气方式[4],它是通过高频流动的气体增加弥散和对流、肺泡直接通气、肺区域间气体交换的不均性等作用,使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更加迅速有效,增加肺血流,改善患儿的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由于HFOV可以在较低的吸入氧浓度和气道压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从而避免了气压伤和高浓度吸氧所致的后遗症,所以新生儿气胸首选高频通气治疗。
完善的加温湿化和适宜的气道管理技术是HFOV成功的基本条件[5],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使患儿头部位置高于呼吸机管道位置;湿化灌内加入适量的无菌用水,有效加温湿化,保证吸
入气体温度35-37°C ;每小时检查湿化器的水位,保持在允许最高水位之下,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按需吸痰,吸痰管粗细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2/3为宜,避免窒息;正确调节负压,最大负压不超过5kpa,避免肺复张过程中过大的负压吸引,促使肺微血管内液体外渗,造成肺水肿[6];每次气管内吸痰时间<10秒,吸引次数少于3次,两次吸引间隙均使用呼吸囊加压供氧,压力<40mmhg。
准确记录呼吸机参数,尤其注意监测呼出潮气量(VE)、平均气道压(MAP)、压力振幅(ΔP)数据,在使用中基本保持频率不变,调节ΔP和MAP使SpO 2在90%~95%间,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定期监测血气,避免人机对抗,本组患儿遵医嘱使用镇静剂镇静,其中1例足月男性患儿,出现人机对抗,经使用鲁米那效果不佳,改用咪唑安定24h静脉维持镇静,人机对抗得到缓解。
3 讨论新生儿气胸是肺气漏的一种,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表现为呼吸窘迫、三凹征、青紫、甚至并发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新生儿死亡,本组患儿通过严格的呼吸机管理,胸腔闭式引流及排气减压,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积极干预,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