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管理)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标管理)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标管理)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太州职业技术学院翟向阳壹、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早于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

努力办好壹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可是,这壹精神由于诸多因素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办高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壹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等。

1999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第壹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主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同,会后下发的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有这样的描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壹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技能壹词的解释,所谓“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由此,能够有这样的理解,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俩者且无本质的区别。

但于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俩类,传统的认识是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方案的制定、提出技术要求、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等,技能人才则是于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技术实施。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能人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技能的倾向仍比较严重。

“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于传统观念惯性较大又存于壹定客观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技术”而不是“技能”。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见,这样的定位且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和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情况却存于太大的差距。

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之间存于“重叠带”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相当大的部分要到基层壹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为此,普通本科院校也于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之间也存于“重叠带”,而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这个“重叠带”偏向技能人才的部分。

于企业庞大的员工队伍中,“白领”的比例很小,“蓝领”总是大多数,这样的结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因此,现阶段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则显得有些宽泛,也易于“拔高”,容易造成于目标定位上的模糊,有必要提得更明确、更实际些。

新时期高职教育定位于“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就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既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视野,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壹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情况”,形势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于新的挑战面前,高职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壹历史重任,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发展转折点。

二、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①“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什么?就是高素质和很强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③“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壹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说得雅壹些.就是要培养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等。

”④准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问题,这涉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等,从上述引文中能够形象、粗略地领悟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但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弄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底高于何处?高技能人才首先是技能型人才,技能从其特点和表现特征可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传统的技能注重经验技术的运用和动作技能,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壹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这类人才的标志。

技能人才仍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工作场所的壹线性,即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壹线;(2)工作活动的实践性,即于工作现场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3)工作层次的基础性,即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物化过程、实现过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于企业积累型、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4)工作要求的规范性,即于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壹定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执行;(5)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即技能人才必须对现场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6)工作团队的合作性,即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工作任务。

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刚确立的概念,2001年4月由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李宗尧研究员等编写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壹书中曾尝试给高级技能人才概念壹个科学定义,即“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于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且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个定义有些感性,也显得粗略。

然而,要给出更理性、精确的定义且非易事。

实际上,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

所谓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

所谓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于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

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高技能人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可先搁置定义而着重弄清高技能人才到底高于何处?高技能人才“高”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高技能人才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且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

对生产中较关键的技难题、实操难题敢于负责、敢于决策且能独立有效地加以解决,具有壹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

于现场对初、中级技术工人能发挥骨干带头、攻关中坚、质量把关、指导培训作用。

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于首要位置。

高技能人才“高”于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且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和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于。

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整合。

对发生于现场的技术难题和非常规突发事故或故障的处理,更多地发挥知识、技术和心智技能的作用。

于工艺革新、装备改造、引进技术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此相适应,就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技术和技能、产学研的高度结合。

高技能人才“高"于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于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且和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

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国际上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实现对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追踪。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成熟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要培养学生“用得活”“用得新”“用得好”,同时要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培训,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

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高”于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壹专多能”,于培养规格上体现复合性。

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关联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且具有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学机械的要懂电工和电子,学环境保护的要懂生物技术,学管理的要懂国际贸易,学护理的要懂人际交往和心理学,等等。

这是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化企业高效率生产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于课程、专业方向上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设置复合型专业或“壹专多辅”也是很好的办法。

高技能人才“高’’于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壹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艰苦创业的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和工农打成壹片。

高技能人才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立足平凡岗位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去解决生产中壹个个难题,且注意于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要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1.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于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仍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于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壹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下降等消极因素,均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要于全社会确立“工人伟人,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许振超、李斌式的工人专家和技能标兵,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要让全社会感觉到壹个明确的信号:科学家、工程师是专家,高技能人才也是专家,刻苦钻研技术技能同样是成才的阳光大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