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编练“新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
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 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2、倡导商业
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 奖励实业办法。 3、教育改革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我们的看法
• 我们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 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 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着外国资 本主义的侵略,内还忍受这地主阶级的压迫。再加 上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中国只有改 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 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时间
1901年—1911年
性质
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背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 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 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 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 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大家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次讨论课 PPT模板下载:/moban/ 论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
目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改良与革命之辩 我们的看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1、清末新政
•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 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 大事件之一。
我们的看法
• 那么就只有革命了,这必定带来流血和牺牲,但确实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每次激烈的 变革甚至革命发生之前都有改良的思想启蒙,改良运动 甚至间接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准备。革命者的革命 活动,又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革命和改 良都是推动历史刻矛盾 的对立面
我们的看法
• 先行的必然是改良。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 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成为强国。改良可以 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 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 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 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清 末新政,都是统治阶级改良的尝试。但这样的改良在当时的中国注 定是失败的,先拿洋务运动来说,它的封建性和自身管理的腐朽性 首先制约了其发展,而更致命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对 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维 新派本身除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还惧怕 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 圈子,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 • 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是完全 行不通的。
结果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 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 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 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4、改革官制
“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并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5、现代法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5月13日,清廷下达一道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 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 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中国法律现代化由此起步, 几经反复,直至20世纪终结,尚未完成。不过,基本架构已在晚清新政时期奠定。 6、筹蒙改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