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摘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反映出满族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浅析了满族剪纸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特征。

根据满族人的生活习俗而选择的剪纸创作题材丰富多彩,以及多样的创作手法。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剪纸艺术研究满族民间剪纸是广泛流传于满族地区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满族先民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对美的追求。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以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满足了满族人民的心理需要,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幸福的企盼。

第一章绪论剪纸,又叫“刻纸”,是以纸为主要加工材料,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

满族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

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

满族是一个善骑射、喜渔猎、勤劳勇敢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中,满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留于民间的民族遗产,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文字资料,但这种植根于白山黑水间,通过口传心授,缘物寄情,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代代相传。

第二章满族民间剪纸流源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其基本观念是信鬼神的存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满族先民在白山黑水间骑射渔猎,在林海雪原中繁衍生息,绿野山川孕育了勇悍旷达的天赋,抑制了忧愁悲哀,然而,因为他们对大自然的天地山河,风雨雷电难以理解,加之大自然对他们的无情威胁,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这就是“萨满教”。

他们把一切有益于人类的物体现象都看作是神,反之,则把一切对人类有害的东西都看成是人间的“胡图”(鬼)或“巴拉尊”(妖)。

满族的萨满教有崇奉神灵的习俗,如天神、地神、祖先神、动物神等170多个,其中160多个是嬷嬷神,意即老太太。

这些嬷嬷神各有分工,有管子孙繁衍的,管儿女婚姻的,管进山不迷路等。

满族的剪纸就是从这种对嬷嬷神的崇敬开始的,将神的形象加以突出、强化、形象化;需要将祭祀仪式装点得肃穆、庄重;萨满也需要造成舆论以扩大影响,正是这种种需要产生了为萨满巫术服务的民间剪纸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色彩上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恶,和汉俗迥异。

这就是满族的“色尚白”。

这一色彩观的形成与满族的习俗是有关的:满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生活在丛林峻岭中,这里冬季漫长,到处是皑皑白雪。

出猎时,白色是最好掩护,狩猎时身上有红色,就容易被野兽发现而招来祸害。

天长日久,产生了对白色的崇尚。

满族民间剪纸的创作是满人发挥才智、表达感情、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在精神生活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臵。

满族姑娘出嫁时,新媳妇必须剪些纸花粘帖在居室或窗户上,作为洞房点缀之用。

谁家的媳妇或闺女窗花剪得巧,不但能在村前村后博得夸赞,同时也能受到婆家的宠爱。

第三章满族民间剪纸与民俗民俗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由特定的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任何一个民俗文化元素,一旦被民俗主体的人所认定、接纳并取得共识,就会成为约定俗成。

当这个民俗文化元素被民俗主体的人们广泛运用到物质与精神的重要层次时,就会渗透到民俗领域并产生有效的文化功能。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密切相连,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物象载体,它与民俗相辅相承,彼此促进。

民俗为剪纸的提供了存在的土壤环境,民俗事项是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剪纸具有依附性,既伴随着满族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又成为民俗发展的动力,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满族民间剪纸活动是一种民俗文化,是满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民俗的内容。

满族民间剪纸具有巨大的民俗文化价值,它不仅再现了满族民间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图景,而且影射出满族民间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素质。

满族民间剪纸服务于南传上座佛教,伴随佛教贯穿于满族民间人民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相生相依。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举凡岁时节令、居住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如剪纸作品《东北三大怪》就是例证。

第四章满族剪纸的艺术特征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古朴、粗犷、浑厚、是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集中全面的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和哲学观念,释放着特有艺术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在扎根乡土的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若干独有的艺术特点。

1、结构万剪不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

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这是满族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2、简洁生动。

满族民间剪纸产生和流传大部分在农村、由于受到制作工具、制作材料和本身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刻画物象、从而形成了简洁概括的艺术特点。

简洁概括表现民间剪纸讲究神似,不追求形似,注重求简舍繁,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本质和情感的特定的外在形态,通过剪刻外轮廓的办法,对物象进行神似地刻画。

剪制作品时,往往从抓特征入手,无关的东西尽可去掉,需要强调的就尽力表现。

他们剪人像,有时只剪出人的两只夸大了的眼睛;有时又只剪出人的一张美满全脸的大嘴。

这样做,是因为作者要在不同的作品中强调不同的东西。

优秀的剪纸作品都充分地体现了概括与简洁的特点。

满族剪纸大都剪技粗犷,形象简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他们剪制的《娃娃拉手》和《卖花格格》是一幅高度概括,高度简洁的好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没作任何的局部描绘,只选择了娃娃拉手的典型形体动作,运用对折只剪外轮廓的手法,就极其生动地塑造娃娃和格格拉手时可爱形象。

3、形象优美。

剪纸的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美术品种,造型与构成方式不受物象的影响,按照作者主观意象去进行作品形象与构成的设计。

在构成上,满族民间剪纸喜欢表现的物象一个不漏的平铺在画面上,并让其互不遮挡。

构图时,作者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关系地约束,自由随意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

剪纸作品《东北三大怪》。

可以把媳妇和小孩同时剪出来,还可以把窗的每一个面都平铺于画上,甚至可以把四合院上下左右的房子都正面平面的摆出来,以二度空间代替自然视觉的三度空间,不考虑什么物象在自然形态下的透视关系,大胆采取主观意象的多点透视,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一切。

4、豪放粗犷。

满族民间剪纸在视觉上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剪技独特,明显区别中原民间剪纸,其剪痕粗拙、简约、豁达,红白对比强烈,这在整体上能给人豪放、粗犷的视觉美感。

这些剪技特点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与这块黑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自然造就了生命及生命的性格,那么白山黑水不仅养育了这个民族(满族)的生命,也铸就了他们豪放、粗犷的性格。

这种性格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惧怕见风霜雨雪、酷暑严寒,自由吞吐自然界给它们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致使他们的各种行为与些性格相吻合。

正因为如此,满族劳动人民才给我们创造出剪技独特繁纷的民间剪纸的作品。

比如《嬷嬷人》、《龟与蛙》、《三仙姑》、《双双鱼》等这些鲜活的剪纸作品,无论其内容繁复还是简约,在剪技方面都能给人以粗拙、豁达的视觉感受。

就是《嬷嬷人》的剪纸作品而言,剪技就十分独特,作者运用极为概括、粗拙的剪技,形象地剪出了嬷嬷人象征与特征。

嬷嬷人形象原本起源于满族巫术信仰中的保护人们可以子孙平安,驱邪免灾的“老太太神”,剪纸即人化的嬷嬷神带着满族母系社会习俗的印记,嬷嬷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

作者能够以心去感悟生活,感悟人性的本真状态,并将自己感悟凝练出独特的剪技语言,以不变为可变,将不能成为可能。

充分地表现出人们的愿望与祈盼。

作品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灵上,都给观者以极大的视觉美感享受与心灵满足。

5、夸张变形。

满族民间剪纸的夸张与变形是大胆而随意的,但又是夸张之有理,变之有据的,并且有较强的承传规范性。

作者依照表现对象的特征和使用意图,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表现手法,对表现物进行从形体结构到存在方式的异变处理,创造非自然真实的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形变中,作者一般只追求传神,不刻意强调逼真,物象的形变方式视需要而定。

需要大就剪成大,不需要就剪成小的,需要圆的就剪成圆的,需要方的就剪成方的,一切不受物象自然形态的影响。

如满族剪纸作品《祭天》、《乌鸦救驾》就是例证。

6、博采众长。

满族入主中原,因特殊的历史原因,满族风俗习惯受汉族的影响较其他民族要深得多,因此,满族的各种礼仪习俗的剪纸中,表现的内容和采取的形式,也自然有很多与汉族相似的,这是文化融合的痕迹,我们还可以以满族祭俗中的花盆式“供花”,婚俗中以“龙凤呈祥”“喜鹊登梅”为内容的喜花,丧俗中的“金楼银阁”纹样等中寻找到。

但融合并没有同化,满族古老的文化烙印深深地刻在每张作品中。

如剪纸作品《满汉娶亲》就是一例证。

第五章、满族剪纸的题材选择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大众百姓的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题材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生活题材。

因为剪纸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劳动生活,有的直接表现自己饲养的家禽家畜,也有的表现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植物瓜果、蔬菜等。

这些都来源于生活的题材,使满族剪纸作品表现出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满族剪纸中,很多以马、牛、羊、鸡、犬、豕等十二生肖动物家畜为题材的,但民间最普遍和最常见的还是以花卉、瓜果、花鸟为多数,并在剪纸中具体生动的反映出来。

具有代表性的四季花卉与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花鸟在形象上是美观富有表现性的,色彩上也是丰富多变的,并且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内涵。

如较普遍以鱼、莲为主形象的剪纸作品,就是“鱼戏莲”、“鱼吻莲”、等,其目的不只是为自然界花草虫的写照,而是以鱼代表男、莲代表女、莲代表生来歌颂人类生命繁衍的重大主题。

2、传说故事题材。

从题材方面说,不仅其中的熊、虎、鹿、及山花、参果、樵夫、牧人与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那些旗装马靴的“嬷嬷人”,正是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

“嬷嬷人”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显露着人的完善,替代着人的躯体去完成捍卫生命、娱乐神明的使命。

“嬷嬷人”是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民间巧手运用折叠与剪镂结合的纸的语言特征,使薄片的材料具有一种体积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样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