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作文拘泥于形式,学生不想写;与实际脱节,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学生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写;忽略作文的修改,作文写不好等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找到适合提升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方法,解决学生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Composition of Primary Teach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bstract:Composi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re is formality writing, students do not want to write;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 students do not know what to write; students themselves inadequate, do not know how to write; ignore composition changes, writing was bad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the problems and causes,Thus to find a suitable composition to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students at this stage method to solve the students do not want to write, what to write, how to write, how written and so on. Key words:Primary Composition; problems; solving strategies作文是很重要的表达和交流工具,是个体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从始至终贯通着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在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对学生未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感到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要不就是抄袭、乱模仿等等,这样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

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功夫,但是仍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作文拘泥于形式,学生不想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刺激不足,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学生缺乏表达的欲望,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

命题作文大大的抹杀了儿童的创造性,学生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差异,千篇一律。

作文题目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缺乏经验和兴趣,找不到了写作的原动力。

学生们经常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而并非有感而发,自己想写,学生没有写作的的原动力。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又写作文,我不想写啊”、“我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换个题目嘛”、“我没有参加过这个活动,写不出来啊”……这些都是原因的真实写照。

(二)与实际脱节,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范文的作用,过高要求学生,学生为了交出老师满意的文章而过度模仿,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

作文题目与生活联系不强,学生找不到作文与生活的连接点,明明学生没有做过的事情,非得要学生写,学生自然不知道写什么。

教师给学生的压力太大,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不敢说真话,不知道写什么才符合教师要求。

(三)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写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理论化太强,很多写作的方法对于学生过于抽象,学生理解有限,不知道怎么写。

学生也不能做到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事物。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合理渗透写作的方法。

学生的年龄尚小,还在汉字识别人的积累阶段,课外阅读量比较少,本身词汇和语言积累量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方式。

(四)忽略作文的修改环节,作文写不好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写完交给教师就了事。

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分数,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缺乏学习积极性,忽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认为改作文时老师的事情,没有兴趣自改作文。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锤炼而成的,对作文的修改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的后果就是文章写不好。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不系统或难以理解,学生不能理解到修改的真谛,导致对作文的修改不到位。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也有限,学生的作文水平毕竟不高,如果没有辞藻的积累,是很难将文章改好的。

有时候即使改了,在改的过程中未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也不能提高修改的效率。

二、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一)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作文教学难,难在学生对作文没有原始的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

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让学生回归天性,感受生活,点燃激情卢梭曾经说过:“当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学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

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写作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而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这导致学生的写作非常的程序化,很僵硬,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

2.放宽作文的体裁,释放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

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途径非止一种。

从表达形式看,既有书面作文,又有口头作文;从体裁样式看,既有记叙文,又有应用文;从表现体例看,那更是不拘一格,有剪贴作文,音响作文,素描作文,看图作文,观察作文,等等。

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社会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同样多的表现形式。

因此,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如教师可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着手,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幻想,可以引导他们写下自己所想的。

他们喜欢踢球的,喜欢跳皮筋的,都可以合理激励,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1.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小学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以写实为根本原则。

所记叙的事物要真实,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

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就怕作文,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

例如笔者见过的一篇文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见过府南河这样的水。

府南河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府南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府南河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很明显,这段话有两个毛病:一是假话连篇。

且不说小作者见过大海到过西湖与否,单就府南河而言,河水既不静,也不清,更谈不上绿。

二是生搬硬套。

全文除了“府南河”三个字之外,其余的全是《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上现成的话,连一个标点也不差。

这与我们平时过分强调范文的作用,过高要求学生是分不开的。

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写实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如果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作文教学将会走到邪路上去。

因此,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2.让学生回归自然,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

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如果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

让孩子们参与“当一天的妈妈”的活动,孩子们会很有兴趣的去实践,学生就能把在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

有写母亲劳动辛苦的,有写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呵护的,孩子在实践中会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体会到妈妈的爱,在文中能写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3.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不道德的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