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2)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 《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李明春、吴卫辉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噬菌体展示技术,病毒载体等)
2. 近年来重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特征和病毒复制、致病机制(如埃博拉出血热、
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3. CRISPR-Cas9技术综述(来源,机制,应用)
4. 细菌耐药遗传水平机制
5. 微生物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式和机制
6. 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7.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8.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保护中的作用
9. 人体肠道微生物分类、功能研究进展
10. 疫苗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1. 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揭示生命过程的优势
12. 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3. 从细胞形态结构及一些重要结构的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分析细菌、古生菌及真
核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微生物营养及代谢的多样性对微生物生存能力的影响
15. 极端微生物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极限的启示
16.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及其成就
17. 微生物学中的独特技术及对发展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18.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9.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
20. 生物固氮的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 硒与食品
1.1 硒的生理功能
硒不仅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参与免疫反应和眼中光转换电的过程[3],还能减弱镉、砷、汞等重金属和黄曲霉等毒素的作用[4]。

硒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解毒剂成分的同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各种癌症的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5]。

1.2 人体硒的需求量
目前,WHO对健康成人的每天硒推荐摄入量是55 μg,中国营养学会膳食硒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60 μg/d。

成年人每日摄入Se少于40 μg,即定义为硒摄入缺乏[6]。

缺乏Se容易造成多种疾病,如儿童缺Se容易造成大骨节病,成人则容易发生克山病。

通过测定人血、尿中的硒含量来调整食物硒的摄入量,正常人尿中硒含量为0.01~0.15 mg/L,血清正常硒含量为15~25 μg/L。

1.3 硒富集
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天然食物特别是蔬菜中硒含量较低,而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蔬菜的摄入量很高。

因此,一般仅靠天然食物不能满足人体对硒的正常需要。

硒盐毒理分析表明,有机硒毒性远低于无机硒,且生物利用率更高。

所以,无机硒的有机化显得尤为重要[2]。

对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要富硒,即增加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而对于极少部分高硒地区而言则要降低硒的生物可利用性。

由于微生物参与了土壤中硒转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微生物来调节土壤硒的分布和形态很重要[3],而且相对于天然植物合成转化法历时长、成本高,目前最具有实际应用的转化方法是微生物合成转化法。

通过在食用菌生长的基料中加入无机硒盐,适宜条件下正常培养即可得到含有机硒的食用菌并开发相关富硒食品。

食用菌产品不仅能有效富集硒,同时自身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2 富硒食用菌
2.1 食用菌富硒种类
许多食用真菌不仅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味道鲜美,药、食用价值都很高,而且具有较强的耐硒、富硒能力[7,8]。

可利用食用真菌作为硒的载体,培养富硒食用真菌,提高食用菌的价值,得到较为理想的有机硒补剂产品
2.1.1 平菇覃晓娟等[11]通过比较13种平菇品种的耐硒能力,发现不同平菇菌株对亚硒酸钠的耐受力差异明显。

祝传望[12]通过在平菇栽培料中添加硒酸精氨酸研究发现,平菇不同部位的富硒能力不同;硒浓度对菌丝和子实体的促进作用也不同,且富硒后子实体挥发物质醇类的含量增加。

2.1.2 香菇成群[13]比较了香菇、平菇、姬菇3种食用菌的集硒能力,结果表明香菇的集硒能力最强。

吴丹[14]也比较了富硒的香菇和平菇抗氧化活性的差异,说明不同种的食用菌集硒能力、效果不同。

Nunes等[15]进行富硒香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Na2SeO3增加了氧化酶的活性,不影响水解酶活性,且呼吸活性与Na2SeO3添加量呈负相关。

硒更多的是对氧化酶的作用,并能通过自身的作用减少香菇呼吸消耗,进而促进其生长和营养积累[16]。

3 问题与展望
3.1 机理研究
虽然高等食用菌中的硒含量、种类都可以测定,但硒的吸收、代谢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高浓度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可促使微生物进行异化还原并形成单质纳米硒颗粒,但是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纳米硒的生物合成机制也尚未研究清楚;另外,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机体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与转化尚不清楚。

目前,湖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对植物硒吸收代谢分子层面研究已经取得不小成果,这将对食用菌方面的研究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