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区域空间定位练习-(答案版)
区域空间定位练习-(答案版)
(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媒体展示等(6 分) 20. (10 分)(1)6 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4 分) (2)A 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 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
工程(6 分)
21. (10 分)有利因素:自然环境独特(位于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紫色土);接近消费市场;
(2)温带海洋性气候 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常年受西风带控制(3 分)
(3)山脉以东河流比山脉以西的河流长,流域面积广;山脉以西河流比以东河流流速快(2 分)
(4)昼夜平分 晨线与经线重合 13 时 52 分(3 分)
25. 答案:(1)④ ② 填表见下表(6 分)
甲
流量季节变化大,冬季为 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冬季;河
19.(2012 年高考新课标卷)(10 分)【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 366 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5
(1) 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4 分) (2) 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6 分) 20.(10 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2012 年山东卷
10
一、 选择题 二、 综合题
区域空间定位练习答案 CABAC ADACB BBCDA
16. (22 分)(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 分)(河
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 分) 风沙在此沉积。(1 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 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 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 分) (3)观点 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 分)河流持续搬运 泥沙;(2 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 分)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 低,风沙在此沉积(2 分)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15.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二、综合题
16.(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 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 5 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 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D. ④地
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读下图,完成 4--5 题
4. 根据图是信息 可以推断, A 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5.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 ,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 ,山东丘陵
观点 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 分) 河 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 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 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 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 难以向周围扩展。(2 分)
23. (13 分)(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3 分)
(2)风力 (1 分)
(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2 分)
(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
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2 分)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读局部经纬网示意图,完成 9--10 题。
9.b 在 a 的: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10.下列关于 a、b 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 地位于太平洋上,流经的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 B.b 地位于印度洋上,且自转线速度最大 C.a、b 两地均位于海洋上,均位于少雨带 D.a、b 两地均位于陆地上,且 b 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1)图中 B 山脉以东区域的地势特征为 (2)图中 B 山脉以西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 (2 分) ,简要说明该地气候形成的原因。(3 分)
(3)B 山脉以东、西两侧的河流,其水系特征有何明显不同? (2 分)
(4)此时该区域的昼夜长短状况:
判断理由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此时北京时间是
25. (14 分)读下图中的甲、乙、丙三幅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 ,松嫩平原 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 6--8 题。
6、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
D.占耕地少
7、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冻害
8、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泊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3 分)
(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
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 湖是咸水湖)。(2 分)
24. (10 分)(1)西北高、东南低 海岸曲折幽深多悬崖峭壁 (2 分)
。(3 分)
⑴ 丙图中的点,能正确反映甲、乙两地区降水特征的依次是
和
区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6 分)
地区
水文特征
形成原因
甲
乙
9
。填表比较两地
(2)甲、乙两地区中,旅游业发达的是
,分析其发达的原因。(4 分)
(3)甲、乙两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何不同?(2 分)
(4)比较甲、乙两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差异。(2 分)
图 9 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9 (1)指出 A 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 分) (2)指出 A、B 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 分)
6
21、(10 分)图 9 所示区域人口密集,其中甲市出产的白酒驰名中外。酿造该种白酒 ide 原料主 要为生长在甲市周边区域的糯红高粱。为了确保白酒品质,当地种植的糯红高粱一般不施用 化肥和农药。为了扩大产量,农业专家曾尝试在他处种植糯红高粱,但离开其原产地仅数十 公里,便会出现质量变差、减产等问题。2012 年海南卷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市周边地区发展糯红高粱种植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22、(10 分)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图 10 为
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 “绑腿”。 2012 年海南卷
7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3 分)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 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2 分)
(5)大量引 R1、R2 河水灌溉会对 L 湖产生什么影响? (3 分)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2 分)
8
24. (10 分) 读某地区山河分布图,图中格利特峰海拔 2472 米,是该地区的最高峰,左上角 的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8. (10 分)地处亚热带,四面环海、深受海洋影响,气候优越,四季皆宜旅游;(4 分)海滩、
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丰富;(2 分)距离周边客源地较近;(2 分)景区基础设施(酒店、机 场等)完善。(2 分) 19. (10 分)(1)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 (4 分)
11
23 . (13 分)“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 20 世纪 60 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 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Rl 和 R2 两河的主要补给是
,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1 分)
(3)20 世纪 50 年代,在 L 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2 分)
区域空间定位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 1--3 题
14
10
18
24
①
②③
22
24°N
北回归线
河流
④
121°E
24 等温线∕℃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3
(1) 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 分) (2) 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 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 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分) 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7. (21 分) 4 月 6 日 17 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 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