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一直在保持稳定的增长。

哪怕是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使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倒退,一些欧洲国家甚至濒临破产,中国也只是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这与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分不开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而发展变化。

目前,中国模式正发生下述重要变革: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在资本化进程中有效控制资产泡沫化问题,在激发经济活力中有效解决贪婪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入手进行探讨。

如1998年我国为了阻止经济增长速度过速下滑的趋势,出台了许多启动经济的举措,尤其是非常重视出口的作用,试图以外需来弥补当时内需的不足,因而我们实行了退税率极高和退税范围极广的出口退税政策,大幅度地推动出口的增长,以达到保增长的目的。

我们在保增长中重视出口的作用是对的,无可指责,但问题是后来我们过度地强调和发挥了出口的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埋下了风险与危机。

大家知道,推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和消费被称为内需,出口被称为外需。

投资、消费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和构成比例,决定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当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保持在80%左右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当消费和出口对GDP贡献太小,而投资对GDP的贡献过大,例如对GDP的贡献超过4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消费对GDP的贡献保持在60%左右,而投资与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在40%左右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

实践证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都不可取。

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由于我们过度强调出口的作用和推动出口的增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着两种风险:一是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有需求,我国能够持续保持出口增长时,由于出口太大,必然会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也就是大量外汇会涌入我国,央行为了收购这些流入我国的外汇,必然会在外汇占款项目下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太多,必然会引发总需求膨胀,我国2007年的情况就是这样;二是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急度萎缩,国际市场无法支持我国出口继续增加时,我国企业因为没有市场,必然会收缩生产和投资,甚至倒闭,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失业率快速攀升,生产力过剩的压力很大,我国经济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到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也就是必须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转型的主要举措是启动内需,也就是启动投资和消费。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启动内需,例如在投资上开始启动民生投资、生产性投资、资产投资,在消费上开始启动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预期性消费。

但是我们目前在启动内需中似乎更多地是注重对投资的启动,对消费的启动力度显然要远远低于对投资启动的力度。

因此,我很担心我们在启动内需中,由于过于注重启动投资而使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投资拉动型,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同样也是难以维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消费的启动。

当然,消费的启动要比投资的启动难得多,因为它有赖于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及财产制度改革的深化,涉及到深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甚至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

但是,改革的难度再大,我们也必须要克服困难启动消费,真正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目前保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改革的深化。

现在我们再来谈论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的优势的基本情形。

所谓传统成本优势,就是指企业因为外部原因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例如因为劳动力便宜、土地便宜等原因获得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成本优势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

但是自2004年之后,我国显然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土地、能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很快,再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丧失。

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对中国企业来讲,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两个转变:第一,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企业竞争无非是靠两种优势,一个是成本优势,一个是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在丧失了传统成本优势之后,就必须要形成技术优势,通过技术优势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技术优势的形成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因而中国企业必须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创新必须推动:一个是核心技术创新,一个是非核心技术创新,一个是资源性技术创新(即更换原有能源或原材料的创新)。

当然,技术上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就必须要构建实验室经济,组建技术团队,筹措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且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使技术创新拥有良好的体制基础。

第二,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新成本优势。

如前所述,传统成本优势是企业因为外部因素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而新成本优势则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例如企业通过节约、规模经济、管理创新等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

随着我国进入高成本时代,我国企业的传统成本优势实际上已经开始丧失,因而我国企业必须要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新成本优势。

新成本优势的获得,需要我国企业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内部管理上不断实现创新,二是推动自身的循环经济,三是选择自己最佳的规模经济,四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五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增值模式。

总之,我国企业要通过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为社会提供价格便宜但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下面再说说我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看法。

我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模式之优劣、成败,关键看是否适合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给这个国家的公民带来福祉。

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

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以增进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公民福祉为核心。

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公民福祉又是发展的核心。

目前中国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达到13.1448亿。

近几年,年出生率12.1‰左右,年死亡率6.8‰左右,年自然增长率5.3‰左右。

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人口近7000万。

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

这实在是举世无双的事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强调这一点。

第二,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

在所有制问题上,在调节机制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

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

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大致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

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上,中国是最早的国家。

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特点。

第三,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动者约有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

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

从商品市场来看,近几年中国每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进口货物8000亿美元。

从资本市场来看,29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

三是后发优势。

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四,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这一点后面专门分析。

第五,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研究发展模式,应该有此广阔的学术视野。

由以上几个方面的部分分析我们总括出一个主题并可以得知: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在这种特点的指导下,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风霜雨雪,经济也得到了稳步发展。

而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瓶颈的中国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了。

而这种转变能给我们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新的契机。

这只有这样才会有中国的发展,世界的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