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家庭的创造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的创造教育


这段辨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 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宪法规定:幼儿在 学校有玩的权利、问为什么的权利。美国的科技 领先、年轻的百万富翁比世界其他国家多,是否 和这位母亲的辩护词有关,不得而知,但是注重 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却值得我们思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想一想:我们的 教育,是否忽视了儿童创造性的培养?甚至是否 也在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作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我们一定要 抓住幼儿阶段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最 大限度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培养幼儿的 创造能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任务
案例:“爸爸,您为什 么每天要爷爷,为什么大草原 上的房子都顶着太阳能 电池板呢?”
(4)发展性:潜在的创造力。 (5)差异性:性别、个体、早晚、内容。 (6)无价性:不等同于发明专利。
二、我国幼儿创造力的现状 :
中国人有没有创造力?中国孩子是否缺乏创造力?举身边的两个例子来 回答。
其一:有一次,早上学生到校,预备铃声一声接一声响起,学生们却 拥挤在教室门口,原来保管钥匙的同学钥匙忘记在家里了。全班学生 根本无法进班上课。作为班主任的我,万分焦急,办法用尽,正准备 最后一招——砸锁。这时,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小男孩犹豫再三,战战 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声说:“老师,我能把锁打开。”情急之下, 别无他法,只有默许他施展绝技。只见他找了把旧钥匙,三下五除二 ,打开了紧闭的大门,大家蜂涌而进,上课依旧。
案例:在一次手工课上,吴老师从百宝箱里给大家变出了 一些手工作品,如灯笼、糖果、花瓶等。它们是由一张纸 经过折、剪后打开,再用不同的方法卷起粘贴而成的。老 师演示完之后,接下来,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做,看能不能 做出更多的东西。所有的小朋友做的第一个都是灯笼。接 下来就丰富多彩了。小红紧接着在一张圆形的纸上剪了几 刀,打开一看,成了一个窗花,老师夸她真能干。紧接着 小红又按照以前的经验做了好几个漂亮的窗花。小明做完 灯笼后,好像想做一个糖果,可拿着纸不知该如何下手, 老师看到了,但提醒他“你可以把老师的糖果拆开来看看 ,看老师是怎么折的,怎么剪的?”终于,小明照着老师 的折痕将自己的纸折了,剪了,做成了糖果,接着小明又 同样学会了花瓶。
同时在儿童性格中有诸多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 格因素,如:
过分的自我批评 胆怯 懒惰 从众 狭隘 刻板 骄傲
六、培养儿童创造的品德 儿童创造的品德是创造力发展的支柱,家长
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孩子的 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判断能力……
七、鼓励儿童的冒险精神 培养孩子创造的勇气…… 八、提高儿童的抗挫能力 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去做某一件
全部都是老师的责任?
不,他们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他的种 种角色,学校、主管部门、家庭、社会 ,乃至国家,其实都在伸出一把把无形 的黑手,共同扼杀着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
全面分析:
1、对分数的追求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
2、好孩子的标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激情。
3、“安全重于泰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空间
“这是光电池,用来发 电的,牧民们烧饭取暖 全靠它啊。”
这是一个11岁孩子的好奇。孩子叫吕柏林,东阳 市吴宁镇第五小学学生。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在 爷爷、爸爸和老师的指导下将他的好奇心装进了 一个家——“梦之家”,亲手设计了一间充分利 用太阳能和风能的房子,冬暖夏凉、节能节水。 近日,这个“家”在省科技馆展出,作为一个参 赛作品。
诺贝尔奖自创立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一项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面的奖项。
似乎在这些方面,国人的创造力一下子消失殆尽。
连科学泰斗钱学森临终之前,都上书国家总理,控告中国 几十年来教育的失败。钱老的话没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没 有人敢不信,好像人们一下子找到中国人与诺贝尔奖绝缘 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学校 和老师把原先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变成了没有创造力的”平 凡人”。
4、社会功利思想让创造力难觅踪迹。 中国孩子本来不缺少创造力,是他们成长的 过程中,一双
双无形的黑手扼杀了或正在扼杀着他们的创造力;中国人 也不缺少创造力,是社会这个大环境让创造失去了生长的 土壤。
怎样培养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作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如何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得一个庞大的命 题。
其二:去年有两则消息常见诸报端,春天时,工商部门披露,市场上 出现了一种人造鸡蛋,其大小、形状、甚至打开后里面的样式、口感 ,都和普通的鸡蛋一样,非专业人士且水准很高者很难辨别。这件事 还没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场上又在销售一种人造豆腐,不用一颗黄 豆,生产出来的豆腐畅销各地,也许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这种用化工 原料,生产出来的人造豆腐。
维技巧的效果比进入小学以后再来学习的效果要好。
原因:
4岁以后的幼儿,其心智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这个时候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学习各种基本知识的
能力,如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字、10以内的数 ,学习舞蹈、音乐、美术等。
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随着儿童知识的增长、 眼睛的开阔,到5岁左右是其想象力最大胆、最丰 富和创造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但是,随着年龄 的增长,科学知识的积累,幼儿写实的意识逐渐 增强,想象力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到小学中后期 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1)把创新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
在幼儿园中,“求异”被上升为目的,教师提出任何问题 ,都要求幼儿做到“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教师 会鼓励、表扬;如果一样,教师一般会反应平淡。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擅长的本领,也都有相比同伴落后的方 面。在对幼儿提出要求及评价时,应多强调“与己不同” ,少强调“与众不同”。“与己不同”是一个纵向的比较 ,每个动作,每一个主意只要与以往的自己不一样,那么 ,对于这个幼儿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一种创造。
子的意见,给他一个做决定的机会。比如天空突
然下起了雨,而你和孩子又没有带伞……又或者
今天你想不到该做什么晚饭……
五、塑造儿童创造的个性
思考:创造性的儿童一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创造型儿童的人格特征常表现为以下特 征:
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目标专一,有毅力 独立性强 自信心强 情感丰富 一丝不苟 想象力丰富 喜欢提问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P33上): 关于创造力概念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
有的是重视“方式”、“过程”,有的 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但它们都 强调新颖和独特。
2、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1)模仿性:模仿的基础上创造 (2)自发性: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
不强
(3)灵活性:喜欢独立探索
事……
总之,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应尽量做一 个民主的家长,多听听孩子的声音,有原 则地支持儿童实施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 在动脑的基础上多动手,以培养幼儿的创 造力。
(1)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
(2)有利于早就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有益于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国际接轨
日本:1980年开始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德国: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
重要目标
美国:设有“创造教育基金会”,大力资助培养儿
童创造力的各种研究。
国外专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学前期学习创造性思
路甬祥院士在《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中 这样写道:“人区别于动物正在于其有主动地认 识欲望和认识能力,在于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引导和发展这种认识欲望 和认识能力,发展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体魄 和社会工作能力及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把培养创新思 维和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趋势,主 张从“年轻人开始,从中小学开始”,“ 以鼓励青少年的幻想、创造性、独立性” ,甚至以立法形式,注重“国民创造能力 的”培养。
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我也感到 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 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斯变 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里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 伊迪斯的一只翅膀——一只想象的翅膀,人们早 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水塘,那片只有ABC的水塘。
请大家思考: ①、本案例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②、伊迪斯的母亲对您的启迪是什么?
这桩奇特的诉讼,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劳拉三 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家长也认为这位母 亲是小题大做;律师认为这场官司必输无疑。
三个月后,此案的结果却大出人们所料:劳拉三 世幼儿园败诉。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且听这位母亲在法庭上的辩护词:
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 个天鹅,一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 损。减去翅膀的被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 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 不解,就请教那里的管理员。他们说,这样能防 止逃跑。我问为什么?他们解释,减去一边翅膀 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 水塘里的天鹅翅膀虽然完好,但起飞时会因为没 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水塘里 。
在台州一中的体育馆里,观众们正在观看舟山代表队 选送的水上漂浮警示灯。当日,第26届浙江省青少年 科技创新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
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儿童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
思维主要又是由发散思维所构成的。
“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等都属于发散性 思维。
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小问题,应该多问问孩
小结:
中国政府已经密切关注创造力缺失的 问题,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也在多处提出了要重视 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创造教育的误区
(2)过分重视创造结果
讨论:如何评价小红和小明? 小结:创造始于模仿,人们常常是在 观察学习模仿别人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进行创造的。小红只是重复了以前已 经学会了的剪窗花的活动,而小明学 到的并不仅仅是对老师所给的范例的 模仿,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 学到的是“如何做”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