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课件)生物化学 酶

(医学课件)生物化学 酶

14
三、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1. 定义: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或细胞正常代 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人体的需要量极小(常以毫克 或微克计),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 由食物供给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2. 主要分为两类: 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VitA、D、E 、K 。 ②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VitC两类。
H3C
5
N
10
4 NH
8
9
1
H3C
N NO
HCH
核醇 H C OH H C OH
NH2 腺嘌呤
N N
H C OH O
O
N
N
CH2 O P O P O CH2 O
OH OH
HH
黄素单核苷酸(FMN)
H
H
Flavin mononucleotide
OH OH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17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蛋白质部分:酶蛋白
结合酶
apoenzyme
非蛋白质部分:辅助因子 cofactor
全酶 holoenzyme
12
从化学本质上来讲,辅助因子可分为两类: ① 金属离子:是最常见的辅助因子,约2/3的酶 含有金属离子。
金属酶:金属离子和酶结合紧密。如羧基肽酶。 金属激活酶:金属离子与酶的结合不甚紧密。
如己糖激酶等。
②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常为维生素或其体内 代谢转变生成的衍生物,见后。
13
按照与酶蛋白的结合程度,辅助因子又可分为: ① 辅酶(Coenzyme):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
② 辅基(Prosthetic group):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法除去。
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形成的酶。 • 多酶体系: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
组成的多酶复合物。 • 多功能酶:指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
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 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或 串联酶。
11
二、酶的分子组成
按照分子组成分为两种: 单纯酶:指仅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酶。如淀粉酶等。
7
二、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
概念: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分子。 约4000余种,催化生物体内的众多化学反应, 并受到精确调节,保证体内代谢的高效有序 进行。
SE P
* 酶促反应: 由酶催化的反应 * 底物(substrate):酶所催化的物质 * 产物(product):酶所催化的底物的转变物
8
FMN和FAD递氢机制
O
H3C
5
N
10
4 NH
8
9
1
+ 2H
H3C
N NO
R
FMN/FAD
(氧化型)
HO
H3C
5
N
10
4 NH
8
9
1
H3C
N NO
H
R
FMNH2/FADH2
(还原型)
18
(2)VitPP(尼克酸,尼克酰胺) NAD+/NADP+ ,多种脱氢酶的辅酶(传递氢)
1926年,James B. Sumner发现脲酶是一个纯的蛋白质; 并于1937年再次发现过氧化氢酶也是蛋白质。John H. Northrop和Wendell M. Stanley则确认胃蛋白酶、胰蛋 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是蛋白质。
随后发现的2千余种酶均证明是蛋白质。
1946年度 诺贝尔化学奖
Thomas R. Cech Sidney Altman
6
1902年,Victor Henri提出了酶动力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量理论, 但没有得到有力的实验证实。
1913年,Leonor Michaelis和其博士后Maud Leonora Menten证实了Henri的理论并扩展为米氏方程。随后, G. E. Briggs and J. B. Haldane又对其进行了扩展。

Enzyme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的作用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第五节 酶活性的调节 第六节 酶的分类与命名 第七节 酶和医学
2
第一节 概述
重点:酶的概念与化学本质
3
一、酶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5
1980s,Thomas R. Cech和Sidney Altman分别在四膜 虫的RNA前体加工和细菌核糖核酸酶P复合物研究中 发现:RNA具有催化作用,并提出了核酶的概念。
1994年,Gerald.F.Joyce等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 DNA(为人工合成),称为脱氧核酶。
1989年度 诺贝尔化学奖
3. B族维生素主要参与形成酶的辅助因子,具体见下表。
15
维生素与常见的辅酶/辅基
名称 别名 活性形式 作用
VitB1 VitB2 VitPP
硫胺素 TPP
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基
核黄素 FMN;FAD 黄素酶的辅基(传递氢)
尼克酸, NAD+; 尼克酰胺 NADP+
多种脱氢酶的辅酶(传递氢)
VitB6
吡哆醇 吡哆醛
磷酸吡哆醛 氨基酸脱羧酶和转氨酶的辅基
磷酸吡哆胺
吡哆胺
泛酸 遍多酸 CoA
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生物素 VitH 生物素 羧化酶的辅基
叶酸
FH4
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
VitB12 钴胺素 甲钴胺素 甲基转移酶的辅酶
16
(1)VitB2(核黄素) FMN和FAD,是黄素酶的辅基(传递氢)。
异咯嗪 O
1897年,Eduard Buchner意外发现并证明发酵过程
并不需要完整的活细胞存在。这一贡献彻底推翻
“活力论”观点。也打开了通向现代酶学与现代生
物化学的大门,190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
许多研究者开始鉴定酶的生物化学特性,发现与蛋白 质有关;但一些人认为酶不是蛋白质,辩称蛋白质只 是酶分子的携带者,蛋白质本身并不具有催化活性。
酶的化学本质: 几乎所有酶均为蛋白质,部分为核酸。 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9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重点:活性中心、必需基团、辅酶/辅基等 概念;维生素→辅酶/辅基→作用
10
一、酶的不同存在形式
• 单体酶:由一条多肽链组成。 • 寡聚酶:含两条或以上多肽链,即多个相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刘向 <战国策>;
酶:【五音集韻】酒母也。
1700s,观察到:胃液对肉的消化;植物提取物和唾液 使淀粉转变为糖。
1878年,Wilhelm Kühne首次提出酶(enzyme)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