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检法司]关于赴苏州市、扬州市学习考察法治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检法司]关于赴苏州市、扬州市学习考察法治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检法司]关于赴苏州市、扬州市学习考察法治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
报告
关于赴苏州市、扬州市学习考察法治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开拓视野学习先进,顺利推进我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设,3月12日至13日,区司法局牵头组织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6家政法单位共12人,赴苏州市、扬州市两地参观考察法治文化建设情况,重点学习考察了苏州市、仪征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扬州市法治文化体验馆以及苏州市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江苏油田江都区反邪教示范小区等。

一、两地考察情况及优势所在
(一)考察情况
苏州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是“五五”普法期间建成,面向该市公众开放的大型普法教育基地,坐落于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分为室外和室内两个部分。

展厅分成引导区、查询阅览区、主题教育区、娱乐互动区、禁毒教育区、放映区、法治文化作品展示区、警示教育区8个区域。

每个区域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布置,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活动,起到了较好地宣传教育作用。

该中心与苏州市交通安全法治教育基地毗邻,并相互连通,功能集聚效应明显。

苏州市广济法治文化公园是苏州市首个市级层面的大型户外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地处城市中心位置。

整个公园以“法治路?苏州窗”为主题,设置了公园地标“法之相”、“苏州法制人物”、“法之亭”、“法之路”、“法之廊”、“法视窗”、“法治猜谜墙”、“华夏法史墙”、“法治漫画”、“法治篆刻”、“法治案例”等12组法治系列作品,利用粉墙黛瓦、亭台廊阁、篆刻石碑等建筑形式,充分彰显出苏州地方文化特色。

扬州市法治文化体验馆位于扬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面积近2000平方米,设置了展示厅、竞赛厅、影视厅、模拟法庭、禁毒馆等12个功能场馆,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以游戏、竞赛、模拟演艺等为形式载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并配备有专职的法治文化素质拓展教师,让参与者在各种学习与体验活动中接受熏陶、体验法治,感受文化,学习知识。

仪征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座落在真州镇镜湖花园内,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分两期工程进行施工。

一期工程于2012年12月1日投入使用。

设有法治展厅、实物展厅、多功能厅、互动娱乐厅、模拟法庭、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法治书展等8个区域。

有力整合展版宣贯功能、娱乐互动功能、实物展示功能,反映法治进程,弘扬法治精神,展示普法成果,传播法治文化。

(二)优势所在
1.结构合理,功能突出
两地的法治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社会影响力广泛,两地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本地的城市建设当中,通过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街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市、区、街镇、村社区全覆盖的阵地体系,充分考虑各层次受众的文化需求,能够就近便利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2.经费充足,保障到位
苏州、扬州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对法治宣传的经费保障力度较大,能很好地保障本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需求,单位场馆、公园投入经费均在300万元之上(不含建筑物成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两地均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服务,将领导及工作人员从一些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充分的考虑全局的设想及重点项目的推进,以确保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落到实处。

3.创新形式,专人维护
两地法治宣传教育景观较多,除重点建设的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及法治文化体验馆外,还打造出法治广场、街区、长廊等各类法治场馆几百余个,无论是散置于园内各处角落或路径旁的法治名言警句牌,还是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法治对联、书画,再或是风格古雅、错落有致、展示法治建设成果的宣传橱窗,都使得漫步于公园内的居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近距离的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

但是这类设施需要较高的更新及维护频率,如果另行安排人力,势必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工作量。

因此,苏州市创新做法,聘请街道离退休干部职工进行维护,定期发放补助,既调动了群众参与普法工作的积极性,也实现了景观的有效维护和持久保障。

4.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苏州市、扬州市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为契机,整合地方资源,将法治文化与地方人文资源相结合,将法治文化与优势地方产业(创意产业)结合,创作了一系列法治宣传教育版画、漫画及浮雕等,同时邀请一些名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法治宣传文艺作品。

行政执法各部门也先后建成了一批宣传部门法律法规的主题文化馆,形成了多形式、多元化、广覆盖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二、高淳与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地区的差距
1、经费不足
20XX年度,我区法治宣传经费为25万,与以往相比虽有所增加,其实连全省最低标准(区镇两级人均每年元)都未达到,与苏南地区不低于人均每年元的标准更是相距甚远,根本不能满足普法工作的正常需要。

特别在建设大型场馆类的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等现实情况下,如何筹措大额经费,就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人才稀缺
高淳区位于南京市南郊,受主城区映射效应较弱,很难与市区的法治宣传体系形成充分的集聚,再加上地理位置、工资待遇等因素,很难吸引精英专业人才进入。

虽然近两年来,高淳区开始通过公务员招考、人才引进等计划引进大量人员,但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

加上目前高淳区从事法治宣传人员较少,大部分也并未专业从事此类工作,难免在工作开展中出现专业水准不高、顾此失彼等问题。

3、推进缓慢
高淳区法治宣传工作起步较晚较慢,上级对“六五”普法工作中的硬件设施即普法品牌建设极为看重,下达了一系列督促性、指导类文件,但在最关键的资金保障、业务协调方面力不从心,没有形成各镇、多部门合力齐头并进的局面,普法品牌建设协调难、推进慢、层次低。

三、对高淳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设的启示
1、提高认识,纳入计划
争取上级支持,充分阐明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中心的建设,虽是一项法治文化工程,同时它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的建成对于“平安、法治高淳”建设的推动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因此,更需要政府主导推动,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政府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心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健全责任机制,把此项工作纳入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

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中心的建设,除了人力智慧的大量付出外,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确保建设中无后顾之忧,全力打造一个全区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工程。

2、因地制宜,创新载体
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彰显高淳地域特色,需要应用和创新法治文化的媒介与载体,以苏州的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和法治文化公园为例,就将苏州特有的园林因素融入法治文化建设中,而高淳本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些法治人物,以及在全民普法工作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将此融入,能够产生很好的共鸣和反响,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

3、部门联动,齐心协力
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设,需要各部门、单位的联动配合。

通过召开碰头会、组织学习参观等形式,广泛吸纳各部门的意见及建议。

在交流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协同法院、检察院、公安等各单位进行探讨,需要各方的合力,才能达到意见的相融,达到整个中心建设的和谐。

目前,中心建设处于选址规划阶段,选取人
流集中、宣传辐射效应强的地点,以及根据具体地址、结构、面积等展开下一步的内容设计,都是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予以解决的问题。

4、广征创意,专业制作
除与专业的制作公司进行接洽沟通外,还可通过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进行有奖创意征集,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创意及现实性建议;采取在全区范围内公开招标等方式,挑选出优良的创意及建设团队;最终由专业人员出具整个建设设计的具体意见书,形成各方智慧的集聚效应,全力推动中心的建设进程。

5、中心辐射,遍地开花
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并非单独运营就能达到显著成效,还需要形成配套效应,全力提升全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水平。

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内容,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喜闻乐见,达到广泛宣传的良好效果。

如开展讲座、竞赛、文艺演出等,在学校、户外电子屏、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中,逐步增加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广场、公园、街区建设,在全区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阵地覆盖率;提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运用率,以室外大型广告屏、乡村气象滚动宣传栏等为载体,融入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形成中心辐射,遍地开花的法治宣传教育格局。

6、加大人力,志愿参与
除投入专业人员的人力和智慧外,还可招募一批志愿者团队,进行场馆建设及后续的维护更新。

这些志愿者可以是退休干部职工、在校大学生、社会公益人士等。

建立一支法治宣传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在另一方面增强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参与进来的志愿者,可以适当进行经济补助及其他方式的奖励,如免费参加法治宣传教育讲座、接受免费法律咨询、开展优秀志愿者交流经验等,促进团队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