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实验总结(完整版)
R型 R型 S型
②分析实验过程:
Ⅰ.只有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Ⅱ.S 型细菌的 DNA 加入 DNA 酶后不能使 R 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3)得出实验结论: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DNA,即 DNA 是遗传物质。
实验总结: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
格里菲思
①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
Ⅰ.R 型肺炎双球菌:表面没有多糖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ough),
无毒。
Ⅱ.S 型肺炎双球菌:表面有多糖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有
毒,可导致小鼠得坏血病死亡,或使人得肺炎。
②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Ⅰ.R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变形虫 切割实 验
蝾螈的细胞 分 裂 和 分 化 既有相互对照,又 是 由 细 胞 核 有自身对照 控制的
变形虫的分
裂、生长、再 生、应激性是 由细胞核控
既有相互对照,又 有自身对照
制的
伞藻嫁 接与核 移植
伞 藻 ” 帽 ” 的 伞藻核移植实验可 形 状 是 由 细 排除假根中其他物 胞核控制的 质的影响,从而证
②子一代 DNA 取出离心,全部都是中带
③子二代 DNA 取出离心,一般为中带、一半为轻带
6.实验结论:DNA 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
科学家
实验
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
达尔文
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由于单侧光
的作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詹森
科学史实验总结
科学史实验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 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 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
1946 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IAA)。
附录:其他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 1P10-11) 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 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 21 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 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 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 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1838 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 年动物学家施 旺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动植 物细胞的研究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了细胞学说。 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 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2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 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 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 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 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8、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78-81)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7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 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 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德国人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 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酵母细胞中引 起发酵的物质成为酿酶。 5、1926 年,美国化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用丙酮做溶剂),并用 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他因此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Ⅱ.S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Ⅲ.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Ⅳ.R 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且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 S 型
活细菌。
③实验分析
Ⅰ.根据实验 a、b,说明 R 型活细菌无毒性,S 型活细菌有毒性。
5
Ⅱ.根据实验 c,说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无毒性。 Ⅲ.根据实验 d,说明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在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 性的 S 型活细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④得出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①实验过程:
光合作用释放的
4
年 卡门 第一组:H218O,CO2→现象是释放的氧气全是 18O2 氧气来自水。
第二组:H2O,C18O2→现象是释放的氧气全是 O2
20 世 纪 40 卡尔文 年代
CO2 中的碳在光合
用 14C 标记 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 作 用 中 转 化 成 有
踪检测其放射性。
(1)实验者:赫尔希、蔡斯。
(2)实验材料: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3)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中用 35S、32P 分别标记蛋白质和 DNA。
(4)实验步骤及结果和结论
①标记大肠杆菌
方法:分别用含 32P 和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结果:分别获得含 32P 和 35S 的大肠杆菌。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
6
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 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转化。
(1)所用材料相同。
联系
(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 的延伸。
(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 实验内
实验过程 容
黑白两 种美西 螈细胞 核移植
实验结论
实验分析
无对照组,可将白
色美西螈胚胎细胞
美 西 螈 皮 肤 的细胞核移植到黑
颜 色 的 遗 传 色美西螈去核的卵
是 由 细 胞 核 细胞中,对形成的
控制的
重组细胞进行培养
作为对照(互为对
照)
1
横缢蝾 螈受精 卵
明实验结论
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 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 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 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 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 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 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 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 成的
9
前三个实验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 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郭葛 (荷兰)
1934 年郭葛等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Ⅲ.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而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部分被感
染)。
④结果检测
Ⅰ.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时:
a.上清放射性很高。
7
b.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c.新形成的噬菌体未检测到放射性。 Ⅱ.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时: a.上清放射性很低。 b.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c.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放射性。 ⑤结论 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DNA 进入细菌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Ⅱ.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遗传的,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RNA 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 (2)过程及结果: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体外培养基
实验原则
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S 型细菌各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能使 R 型细菌转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化为 S 型细菌。
S 型细菌。
实验结论
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 型细菌的 DNA 是遗传物质
机物中碳的途径,
称为卡尔文循环。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