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三语文潍坊一模试卷讲评(一)

2018年高三语文潍坊一模试卷讲评(一)


与宁静的乡村相比,城市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 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的法规、 程序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 样的色彩、声音、味道以及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 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同时也激发 出城市特有的活力。(T1—A)依托于听觉并同心理、意识 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既离的感性 工具和桥梁。 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 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 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 睹,但作为域市有机体成长和变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 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 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 而视觉更加宫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和图像日渐成为 霸权文化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有
文段主要谈的是研究声音对城市的作用, 而城市的概念原文是这么定义 的
第三段,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 和活动,在城市研完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 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域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 色,域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 来越单调贫乏没有这种表述,说的是长期缺 失对声音的研究,致使城市出现相关问题的 原因
解题步骤 1.速读明旨,标画关键。 2.审读选项,找准原句。 3.比较异同,辨析是非。
掌握防范策略,进行方法归结
防范策略 未深入把握概念的核心含义 未能准确识别命题所设陷阱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指代有误 方法归结 方法一比对词语(范围、时间、指代、是非) 方法二比对关系(因果、假设、条件、递进) 方法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高考增加阅读量,不仅对选择题的做题技巧提出更高 要求,更是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前所未有的挑 战!所以我们一定要训练快速阅读并能快速准确筛选文中 主要信息的能力。
一般论述类文本考纲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原为一般论述类文章)。了解政论文、 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新增)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7年考试题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8.1%
A.研究城市声 音有助于认识城市这 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 斗争的矛盾组合体。 B.研究城市声 音立足点是感性符号 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长期缺席城市研究。 C.研究城市声 音可让研究者在不同 时代从不同声音状态 中听出城市的变化。 42.7% D.研究城市声 音虽不关注其物理学 意义,却也需要我们 去调动官能和欲望。
沂水一中
Hale Waihona Puke 高三语文组选择题正答率:
1.48.1% 3.70.5% 7.44.6% 11.69.4% 17.48.8% 19.68.8% 2.62.8% 4.87.1% 10.72.6% 12.72.1% 18.46.5%
现代文阅读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48.1% 2.62.8% 3.70.5% 老师讲完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一般论述 类文本阅读,高考考什么(考纲要求),怎 么考(考试题型),我们应该怎么办(答题 步骤、答题技巧)。
总之,城市既是由建筑物和生产生活活动组成的实体, 也是存在于感觉和体验中的声音。与前者主要作为城布规划 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对象和顿域不同,只有借助城市诗学、 城市美学、城市史学、城市文化学等理论与方法,才能发现 城市声音特有的形态和价值。(T3—C)这些感性存在的城 市声音绝不限于其物理学意义(TI—D),更是以诗性和直 观方式再现和表达了中国城市的历史进程和当下鲜活的生命 律动。因此,研窕域市声音,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 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了新的路径。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声音:一种新的城市史与城市 文化研究》)
A.文章从城市与声音的联系 入手,提出了城市研究的新思路, 颇为新颖。 B.文章在城市符号与城市声 音的对比中阐明了听觉表达大有研 究的必要。 C.文章以上海主流城市声音 的变化为例,证明了声音之道就是 城市之道。18% D.文章谈了研究城市声音的 意义,提及了研究的方法,最后进 行了总结。14.9%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在城市研完 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T1-B)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域市 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域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 来越单调贫乏。 《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在今天也可以说 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域市之声, 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域 市本身。如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 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 市声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級商场中的 喧嚣声、股票交易所的嘈杂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 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但原理一样,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 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域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 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己录、整理、 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域市更真实的历
第四段,6、7行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 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域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 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偷偷调换 语序(为更全 面地感知和体验域市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 的视角)
第五段,第4行文中这些感性存在的城 市声音绝不限于其物理学意义,偷换概念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