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2012山东)27.(14分)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_____,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____________条。

(2)白眼雌果蝇(X r X r Y)最多能产生X r、X r X r、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

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 R 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 X r X 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 X R 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

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 R X R)与白眼雄果蝇(X r 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请设计简便的杂交试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I.若,则是环境改变;II.若,则是基因突变;III.若,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答案】(1)2;8(2)X r Y ;Y (注:两空顺序可以颠倒);X R X r、X R X r Y(3)3︰1 ;1/18(4)实验步骤: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结果预测:I.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II.子代表现型全是白眼III.没有子代【解析】(1)正常果蝇是二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已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仍为8条,故此时染色体组数为2。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随机移向两级,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加倍变为8条。

(2)基因型为XrXrY的个体最多能产生Xr、XrY、XrXr、Y四种类型的配子。

该果蝇与基因型为XRY的个体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必具有亲本红眼雄果蝇(XRY)产生的含XR的配子,该配子与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四种配子结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XRXr、XRXrY、XRXrXr、XRY,其中,XRXr为雌性个体,XRY为雄性个体,根据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XrY为雌性个体,XRXrXr不育,因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

(3)黑身白眼雌果蝇(aa X rX 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 X RY )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 X RX r、Aa X rY ,子二代中灰身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3/4(A_)×1/2(X RX r、X RY )=3/8,黑身白眼果蝇所占比例为1/4(aa )×1/2(X rX r、X rY )=1/8,故两者比例为3:1。

从子二代灰身红眼雌果蝇(A_ X RX r)和灰身白眼雄果蝇(A_ X rY )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果蝇(aa )的概率为2/3( Aa )×2/3( Aa )=1/9aa ;出现白眼的概率为1/2(X rX r、X rY ),因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4)本题应从分析M 果蝇出现的三种可能原因入手,推出每种可能下M 果蝇的基因型,从而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分析题干可知,三种可能情况下,M 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 R Y 、X r Y 、X r O 。

因此,本实验可以用M 果蝇与多只白眼雌果蝇(X r X r )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

第一种情况,X R Y 与X r X r 杂交,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则为环境一起的表型改变;第二种情况, X R Y 与X r X r 杂交,若子代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一起表型改变;第三种情况,,X R Y 与X b X b 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X b O 不育),则为减数分裂是X染色体没有分离。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及遗传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2012重庆)31.(16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

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

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 )对紫红秆(a )为显性,稀裂叶(B )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种基因型;若F 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该F 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 。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

(3)从青蒿中分离了cyp 基因(题31图为基因结构示意图),其编码的CYP 酶参与青蒿素合成。

①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 )/(A+C )=2/3,则其互补链中(G+T )/(A+C )= 。

②若该基因经改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YP 酶,则改造后的cyp 基因编码区无 _______(填字母)。

③若cyp 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 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则该基因突变发生的区段是 (填字母)。

【答案】(1)9 AaBb×aaBb 、AaBb×Aabb18 (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27 (3)①32 ②K 和M ③L【解析】(1)在野生型青蒿的秆色和叶型这两对性状中,控制各自性状的基因型各有3种(AA 、Aa 和aa ,及BB 、Bb 和bb ),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基因间可自由组合,故基因型共有3×3=9种。

F 1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占38 ,即P(A_B_)=38 ,由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38 可分解成12 ×34 或34×12,即亲本可能是AaBb×aaBb ,或AaBb×Aabb 。

当亲本为AaBb×aaBb 时,F 1中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P(aabb )=12 ×14 =18 ;当亲本为AaBb×Aabb 时,F 1中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P(aabb )=14 ×12=18 。

即,无论亲本组合是上述哪一种,F 1中此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都为18。

(2)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但细胞最终不发生分列,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若四倍体青蒿(细胞内的染色体是二倍体青蒿的2倍,有18×2=36条染色体)与野生型的二倍体青蒿杂交,前者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后者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有9条染色体,两者受精发育而成的后代体细胞中有27条染色体。

(3)①若该基因一条链上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为G 1+T 1A 1+C 1=23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G 2+T 2A 2+C 2 =C 1+A 1T 1+G 1=32 。

②与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相比,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区是不连续的,由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图示J 、L 、N 区段)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内含子(图示K 、M 区段)间隔而构成,而原核生物的基因编码区中不存在内含子区段。

为了使该基因能在大肠杆菌(原核生物)中表达,应当将内含子区段去掉。

③cyp 基因中只有编码区的外显子区段能编码蛋白质,该基因控制合成的CYP 酶的第50位由外显子的第150、151、152对脱氧核苷酸(3×50=150,基因中的每3对连续脱氧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决定,因此该基因突变发生在L 区段内(81+78=159)。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遗传变异部分内容,计算内容均基础、简单,需要思维清楚,此题难度适中。

遗传中基础计算仍是教学重点。

(2012上海)8.图4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

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A .染色体易位B .基因重组C .染色体倒位D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答案】B【解析】据图可看出,此现象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试题点评】主要考查交叉互换与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区别,前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后者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难度适中。

(2012广东)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还可能发生变异B .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 .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 .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答案】D【解析】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 正确;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 正确;重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 正确;重组酵母菌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

【试题点评】本题情景比较新颖,以人工拼接的方法产生酵母菌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生物表现型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2012江苏)28.(8分)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

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 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源杂交形成的后代,经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方法进行培育(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

【答案】(1)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植物体细胞杂交(2)AABBCD 14 42(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4)染色体结构变异【解析】(1)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植物AABB产生AB的配子,植物CC产生含C的配子,结合后形成ABC受精卵并发育为相应的种子,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形成可育的后代AABBCC;还可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AABBCC的个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