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和早期相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平等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化教学的目标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我国除了大力发展随班就读等全纳教育模式之外,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观念等方面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公平一、全纳教育概述(一)全纳教育的概念1 全纳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发展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我国译为和谐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而言的,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全纳”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特殊教育领域,是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

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残疾的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所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多数学生都是与同样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住校,与家庭、社会接触较少。

这种隔离封闭的特殊学校教育对残疾学生回归社会非常不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发展新型的教育,普通学校开始接收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

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是对全纳教育的初期探索。

美国1975年颁发的《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出,残疾学生应该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将残疾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

随后,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法律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

这些做法为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的国际性文件也为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直接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如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指出:“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必须采取步骤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使这种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正式对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学校应该接受所有儿童,特别是特殊需要学生”。

2 全纳教育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

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从上述定义看出,全纳教育的涵在不断扩展,即不管其文化或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能力存在多大差异,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纳教育并不排斥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和作用,也不是要取消特殊教育学校。

残疾儿童应首选在普通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但当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时,或者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更有利于其发展时,再选择特殊教育学校。

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对全纳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和对象1、主要议题第48届教科文国际教育大会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指出,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包括:1 残疾儿童的全纳;2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与健康教育;3少数民族的全纳(宗族、语言和);4移民、难民和国迁移儿童的全纳;5社会排斥;6性别;7灾难风险减少教育。

2、对象早期的全纳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但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大为所有易于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力求创造和谐融合的环境,努力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真正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普通教育,学习课程。

根据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至少应该包括:(1)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2)艾滋病儿童;(3)少数民族儿童(种族/语言和);(4)移民、难民和国迁移儿童;(5)贫困/饥饿儿童;(6)冲突/灾难儿童。

(三)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转变观念与态度,以最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全纳)的社会,实现全民教育。

在早期的全民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特殊需要”,后来逐渐被全纳教育所替代。

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全纳教育强调在普通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一些易被边缘化或排斥的儿童也应获得相应的教育权利。

所以,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全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纳教育是一个消除各种学习障碍而不断前进的过程,要求社会融合作保证,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

(四)全纳教育的社会意义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

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

全纳教育对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社会人权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促进了人权理念的发展人权,即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人权理念是支撑全纳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不懈动力。

2007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项新法令申明,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呼吁要把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来认识。

1979年“国际儿童年”特别强调:对残疾儿童不仅要给予教育,同时对他的人格应予以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不仅不要歧视,还应该让他们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歧视和过分保护都是不尊重残疾人人格的表现。

2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向全民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从而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

和谐、融合的社会是的社会, 而社会的首先要求教育的。

全纳教育主“参与”,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要想实现社会的全民参与,首先要保证教育的全民参与,即全纳教育。

所以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的化,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从而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3 促进公共设施的调整全纳教育要求残疾人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无障碍环境是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

只有环境无障碍了,残疾儿童才能方便地走出家门。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等环境的规划、设计应方便残疾儿童使用和通行,如铺设盲道与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物质环境无障碍,而且也要人文环境无障碍。

4 改变社会大众对特殊人群的消极态度全纳教育不仅要求残疾人本身要自强不息,克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参与到融合教育中,普通人也要为残疾人的融入创造积极条件。

所谓的积极条件不只是修建无障碍设施等物质方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从心出发,真正去接纳残疾人。

全纳教育的实施为特殊人群和普通人进行交流提供了途径,通过接触,有利于改变普通人对特殊人群传统的歧视、排斥等态度,不仅特殊人群融入到普通人中,普通人也能融入到特殊人群中。

二、全纳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一)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全纳教育的实施包括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存在基础,制度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行动保障,意识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其中,意识层面是开展全纳教育的前提,要推进全纳教育,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形成与全纳教育相一致的新理念。

1 特殊教育需要从个别到普遍作为社会成员,每个教育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有着同样的生理基础,遵循着基本相同的发展规律,这是他们的共性,是平等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基础。

其次,应该认识到个体差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

传统的思想认为,只有一定程度身心缺陷的个体才具有特殊教育需要,其他个体都只需要进入普通班,按照统一的容和方法进行教育。

即使有些孩子学不好,也被完全归结为自身的不努力。

其实,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都应该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 教育对象从部分到全体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多样性, 个体间不但有身高、体重等差异,还存在智商、个性、兴趣上的不同。

因此,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都是全纳教育的对象。

我们应该平等看待这些教育对象,树立“没有特殊儿童,只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思想,避免出现歧视部分儿童,或者忽略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的现象。

3 受教育权从绝对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权绝对平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相同的教育,以求达到一样的发展水平。

而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侧重于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非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前者虽然关注到了平等接受教育这一点,但过于强调各方面的平等,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后者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教育平等。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平等而过高要求或限制一些儿童的发展,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实施全纳教育,应该为每个教育对象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尽可能地使每个对象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4 教育环境从隔离到最少受限制环境全纳教育强调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反对之前普遍的隔离教育和思想。

《萨拉曼卡宣言》曾明确提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但并不是让所有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教育学校,全纳教育并不意味着“安置于普通教育”这一唯一选择,普通教育对于部分教育对象来说,反而是受限制的环境。

最少受限制环境理念的核心是将限制特殊儿童接触普通儿童和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是让特殊儿童去适应外界环境和教育,而是用最优化设置的教育环境和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去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因此,要想让每个个体充分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应该坚持最少受限制环境的观点,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在不同的阶段和方面,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5 教育目的从“学会生存”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委员会在197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学会生存,其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是适应。

而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则倡导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改造社会的意识。

这是一个从消极适应到积极参与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担负起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