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
汉代 以后 形 成 了儒 、 互补 的思 想 格 局 。儒 家 中的 一 些 思 想 家 虽然 也 存在 着 知 性 思 维 , 道 比较 重视 “ 致 知 ” 格 物”, 毕 竟是 以“ “ 但 中庸 之道 ” 为主 体 和 根 本 。道 家则 主要 是 相 对 主 义和 整 体 主 义 的 思 维方 式 。 唯有 屈原 认 为“ 方 圆之 能周兮 , 何 夫孰异 道 而相 安 ” 这 是 典 型 的 “ 绝 不相 容 的 对 立 中思 维 ” 思 维方 , 在 的 式 。这种 被 黑格 尔称之 为“ 而 上 学 ” “ 形 的 知性 思 维 ” 仅 主 宰 着屈 原 的 思想 和 行 为 , 且被 他 推 向极 不 而 端 , 而导致 了他 的人 生 悲剧 。在 中国文化 中恐怕很 难 再找 到这 样 的典 型 , 从 因而才 可 断定 屈 原是 “ 性 知 思 维” “ 、 知性 理性 ” 最突 出的代表 。并且 , 随着屈 原诗 歌 在后 世 的传播 , 这种 “ 性理 性 ” 神 就 一 直蕴 知 精
答: 这是 由各 家思 想传 统所 赖 以建 立 的 哲 学理 性 决 定 的。儒 家哲 学理性 的主 流 是 “中庸 之 道 ” 讲 ,
“ 随时而中” “ 、 唯变是适” 具有辩证思维的性质。道 家的哲 学理性是 自然主义, , 讲顺其 自然 , 也有辩证 思维的性质。儒、 道的辩证思维都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水平, 灵活性有余而执 着精神 不足 , 因 而他 们都从 不 同的 角度批 评屈 原 “ 过分 ” “ 激 ” 、偏 。唯 屈 原 才 具有 “ 九死 不悔 ” 的执 着 到底 的 悲剧 精 神 ,
端, 尤其是 缺 少像屈 原 那样把 真理 追 求到底 、 把道 义担 当到 底 的悲剧精 神 。而 “ 知性 思维 ” “ 性理 性 ” 、知
强调 “ 是就 是 , 不是 就不是 ”, 正是在 思 维 中克服 中庸 思维之 弊 端的 必要 补 充 。在 中 国文化 的 重建 中, 应
该使 “ 证 思维 ” 知 性 思维” 各 自的 范 围和 层 次上共 同发挥 作 用。 辩 和“ 在
问 : 您对 中国文化 哲 学理 性 的把 握 来看 , 从 似乎 是将 屈 原 与儒 、 对 立 。但 从 您的 书 中和 论 述 的结 道
构 来看 , 又是 儒 、 、 三 分 。那 么 , 三分 ” “ 屈 道 “ 与 二分 ” 间的 关 系如何 呢 ? 之
答 : 中国文化 整体 的哲 学倾 向讲 , 与道 都是 天人 合 一 , 从 儒 而屈 原 是 主客 二 分 ; 思 维方 式讲 , 与 从 儒
2 1 5月 02年 第3 0卷第 2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f ha x U i  ̄ t o eh ooy Sc cecs omM o an i nv i f cnl ( oi Si e) S e y T g M n
Ma 2 2 y. 01
V 1 3 No 2 o. 0 .
藏 在其 人 格精神 中并传 播给 所 有 的读者 。但 是 , 目前 楚 辞研 究界 对屈 原 的 哲 学理 性 多有误 解 , 比如 , 曾
Hale Waihona Puke 有 学者近 年在 某权 威期 刊 上发表 文章 , 就认 为屈 原 的哲 学理性 是 “ 实践 理性 ” 。
问: 然“ 既 知性 思 维” 使屈 原 走 向 了悲剧 , 为什 么还 要肯 定这 种 悲剧精 神 ? 答: 悲剧是 在主 、 观 关 系 中产 生的 。从客 观 方 面说 , 一 个 比较 公 正 、 客 在 宽松 的社 会 中, 悲剧 产 生的
怕 也是 中西 方 悲剧 美学研 究 中尚 未被 认 识到 的 。
问: 照您这么说 , 是否认为在 中国文化 中只有屈原才是“ 知性理性” 的代表?可是 , 屈原是诗人, 并 没有学术著作 , 您为什 么就认为屈原是“ 知性理性” 精神 的代表呢? 答: 问得好 !“ 知性 理性 ” 思 维 方式 上说 就是 “ 从 知性 思维 ” 知 性 思 维 ” “ 。“ 和 辩证 思 维” 中 西哲 在 学史上很 早 就是 大致 并存 的两种 思 维方 式 。在 中 国哲 学史上 , 先秦 之 时 , 两种 思 维 方 式也 是 并存 的。 这
中国 传 统文化 与现 代化 研 究成 果简 介 :
《 屈原 与儒道 文化 论 辩》
最近 , 我们拜读 了田耕滋老师的《 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 l 年 出版) 书 ( 2 1 0 一 后, 颇觉耳 目 一新 , 同时也产生 了一些久思未得其解的疑问。凭着对屈原研究和对中国文化研 究的强烈 兴趣 , 我们走访 了田老师。我们感到田老师对我们疑 问的作答具有重要而普遍的学术价值 , 使我们获益 匪浅 , 因而 愿将 这 些谈 话 内容 公之 于众 , 与学界 共 享 。 问: 长期 以来 , 们都把 屈 原 当作 忠君 爱 国的典 范。 可是在 您 的 书 中, 所 强调 的主要 是 屈 原把 真 人 您 理 追 求到 底和 把 道 义担 当到底 的 悲剧精 神 。请 问您为什 么要 特 别强调 这种 精神 ?
民族 精神 。而我 的 问题 是 : 当一种 文化理 想 ( 内圣 外王 之 道 ) 不得 实现 之 时 ( 非指 君 死 国亡之 时) 为什 ,
么儒、 道之士并未“ 杀身” “ 、 舍生” 如孔子就讲 : 道不行 , ( “ 乘桴 浮于海” , ) 而唯 独屈原沉江 自杀 了呢? 我 的 答案是 屈 原把 “ 知性 思 维” 到 了极 端 , 他 认 为 不 能为 国 家和 民族 贡 献 力量 , 能 实现 自己的 文 推 使 不 化 理 想 , 着就 没 有意 义 。其 次 , 活 我们 两人 的 学术关 注点 不 同。毛先 生的 学术 关注 点是 屈 原的精 神价 值
还 是“ 理 的 , 至必要 的” 可是 , 原精 神 中的 “ 合 甚 。 屈 知性理 性 ” 神 对 于 中国文化精神 的重 建 来说 , 精 到底
有何 重要 意义?
答 : 君毅 先 生 曾认 为“ 性理 性 ” 西方文化 精神之 所 长 , 中国文化 精神 之 所缺 。他 还认 为 , 唐 知 是 是 正 是“ 知性理 性 ” 促成 了西 方 的逻辑 学、 学 、 学 的发 达 。这 一 点在 今 天科 学兴 盛 的 时代 当然 已经没 有 数 科 区别 了。但 是 , 学精神 的增 强 并不 意味 着社会 生 活 中“ 性理 性 ” 神发 挥 了应 有 的作 用。 中国传统 科 知 精 文化 中 占主 导地位 的 哲 学理 性 当然是 “ 中庸 理性 ” 这种 哲 学理 性被 李 泽厚 先 生称 为 “ 用理 性 ” “ , 实 或 实 践理 性 ” 。“中庸 ” 是一 种很 高的人 生智 慧和做 事 艺术 , 曾有香 港 学者在 大 陆一 些地 区做 过 一 些调 查 , 表 明 即使 在 当代 , 中庸理 性在 生 活 中仍 然 占据 着主 导 地位 。而 学界 对 中庸 理性 似 乎 也 有 着 太 多的偏 好 。 但是 , 中庸 思 维 自身的缺 陷是 无论 如何 也辩 护不 了的 。在 我 看 来 , 中庸 理性 最根 本的缺 陷是 缺 少认 识论 环节 , 亦即缺 少 由认 识论 所提 供 的确定 不移 的真理 性前提 , 而在 “ 两” “ 中” 实践过 程 中难 免 不 从 执 、用 的 滑向 主观 主 义的独 断或 者 “ 稀 泥 ” 这表 现 在 具 体 的社 会 生 活 中就 是 原 则 性 不 强 、 法 不依 等 等 弊 和 。 有
问: 看您 的 书 , 除 了辨 析屈 原 与儒 道 文化 关 系之 外 , 想 建构 屈 原诗 学理论 。这是 否 具 有 独立 的 您 还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以权变态度处世 的儒 家是削弱着这种精神 的, 而以超越 态度处世的道 家更不具有这 种 精神 。把 屈 原和儒 家混 为一谈 , 为 中国传 统 文 化 精神 主要 就是 儒 、 、 , 以 道 禅 就会 掩 蔽屈 原 这 种 真 精
神。
问 : 为什 么认 为儒 家和 道 家都 不具 有这 种精 神 , 您 而唯 有屈 原具 有这 种精神 呢 ?
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但是, 公正社会的建立 , 正有赖于建立在“ 知性 思维” 基础上的 坚持道义的悲剧精 神的支持 ,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从人 的主观方面说 , 避免 悲剧的发生 , 是人之 常情。但是 , 生总会遇 人 到一 些 不得 已的情 况 ; 这种 情 况下 , 在 如果 只 为避免 悲剧 而抛 弃 道 义 , 无抗 争 , 不会 有 人 格 的挺 立。 毫 就 所 以 , 们应 该避 免 悲剧但 又不 能 完全 抛 弃 悲剧 精 神 , 又是一 个 矛盾 。人 们 应该 解决 矛盾但 不 能幻 想 人 这
可说儒 、 、 是三 分 而互补 的 。 屈 道
问: 毛庆先生在给您的书写的《 中说 您的“ 序》 三分说 ” 与他 “ 不谋 而合 ” 那么, , 您们俩人 的“ 三分
说 ” 相 同的吗? 是
答 : 同。首 先 , 们 两人的 问题 不 同。毛 先生 的 问题 主要 是 : 么 ( 不 我 什 或者谁 ) 才是 中华 民族 最 强有 力 的精神 支柱 ?他 的答 案 是“ 只有屈 原那 爱 国的、 民族 的精神 , 以 昂扬 激 情追 求理 想与人 格 完 美的精 那 神 , 国为 民慷慨 赴 死的 献 身精 神 , 为 才是 中华 民族 最 强有 力 的精 神 支柱 。 ( 毛 庆 著《 ”见 屈原 与 中 国文化 和 民族 精神 》 13页) 见 , 先生 所说 的“ 、 皆无 , 屈原 独 有 ” 东西 乃是 指 屈原 的爱 国主 义、 第 3 可 毛 儒 道 唯 的
对 中 国文化和 民族 精神 各 方面 的影 响 , 焦 点是 情 感 ( 国 家、 民族 的爱 ) 其 对 对 。我 的 着眼 点 则是 屈 原把 真理 追 求到底 、 把道 义担 当到底 的 悲剧 精神 背后 的哲 学理 性 ; 以此 为核 心 来辨析 屈 原 与儒 、 文化之 并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