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李玮陕西省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的安全、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陕西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功不可没,同时,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在全国国防科技工业中占重要席位。

国防科技工业是指国防工业或军事工业,国外多指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一切活动(包括人员、设备、单位等)。

我国一般指研制、生产武器装备(包括系统、整机、零部件等)科研生产活动的主要工业行业及配套行业。

根据当代武器装备的发展状况,国防科技工业主要包括兵器科技工业、军用电子科技工业、军用航空科技工业、军用航天与导弹科技工业、军用船舶科技工业、军用核科技工业。

主要产品包括导弹、卫星、火箭、飞机、飞船、坦克装甲车辆、舰艇、潜艇、枪、炮、弹药、核能利用、民用船舶和光电产品等。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防实力,促进国防现代化高技术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及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防科技工业与一般民用工业不同,有着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高度重视性、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性、生产的非均衡性、核心技术的保密性、产品销售的专卖性及其技术的军民两用性等六方面。

国防科技工业是构成国家军事实力的基础性产业,是实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部门,国防科学技术是衡量国防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

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关系紧密,在国家事务和国防事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军事战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有计划地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建立国防科研机构和设施,组织科技力量攻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防科技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不但改进和发展了常规武器装备,而且自行研制了导弹、核武器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国防科学技术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研机构日益健全,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科技投入日益增长,在核、航空、电子、兵器、舰船、航天以及与之配套的化工、特种冶金、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军队提供了一大批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形成比较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一、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分析(一)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变迁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起步较高,在“一五” 、“二五”及三年调整时期,国家将全部军工建设项目46项中的11项安排在西安,占全国军工项目总数的23.9 %;“二五”时期,国家又在西安安排了14项军工项目。

通过“一五”、“二五”两个时期及“三线建设”,陕西建设了以航空、兵器、电子、机械、核工业为主的50多个国防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点地区,形成了—个新兴的、门类齐全的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奠定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的高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国防投入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用有限经费完成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提高装备水平的任务,国家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领导部门必须转变职能,改变宏观调控和管理方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二,国家改变了对所有军工厂所一包到底的经营管理方式,军工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的法人实体,军工院所也必须面向市场,开发适用产品和技术,弥补国拨事业费的不足。

这要求军工企事业单位必须转机建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面对挑战,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在调整和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陕西军工承担了全国1/6的高新武器装备研制任务,军品技改投资占全国1/5以上,军品产值增长较快,民品主导产品如运七客机、运八民用机、卫星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系统的开发,也取得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以老工业为主,新老工业并存的国防科技工业新格局。

(二)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构成及分布情况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核工业、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为主体的军事工业基地。

军工资源占居全国之首,军工技术覆盖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船舶六大行业和众多学科,在高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跟踪研究和自主开发能力。

相继研制出飞豹歼击轰炸机、空中加油机、重型反坦克导弹、4-25自行高炮等一批先进武器。

军工主导民品如运七客机、运八民用机、卫星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系统的开发,初步形成军民兼容的高科技产业雏形。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主要分布在关中陇海沿线一带,形成串珠式分布。

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布局向陕南、陕北延伸,主要集中在汉中阳安铁路沿线密集布局,并有部分企业分散在商洛、铜川、凤县山区。

改革开放时期,针对三线建设中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在生产力布局上重新调整,把地处深山,交通、信息、生活不便的困难企业,通过“三线调迁”工程,搬迁到交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附近,一些地处山区的企业相继迁入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市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现代化的电子城、航天城、飞机城、汽车城、航天航空零部件加工基地。

(三)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现状国防科技工业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

目前,已由临战状态转变为和平时期发展状态,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军品过渡为军民结合型产业的战略性转变。

经过两次大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压缩了部分富余的军品能力,撤销了一些陈旧装备的军品生产线,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军品人员已有很大的精减和压缩。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脱困三年工作目标基本实现。

军工企业亏损面降低,11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6万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10户企业批准债转股。

军工企业兼并重组和军工民品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进展。

7个核地质单位和5户地方军工实现属地化管理。

企办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已基本完成,公安机构移交地方工作正在推进。

“三线调迁”全面完成。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军工企业主体得到精干,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分析(一)陕西国防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实力雄厚,综合优势突出,军工科研院所中有多个是国家的“独生子”,其专业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许多重点军工企业集科研、生产于一体,设有多个技术工艺研究所和产品开发科研机构,在本专业领域亦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属于科研先导型企业。

独立科研院所占全国军工科研院所的12.1%,占全省科研院所19.9%;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装备和科研条件较好,技术集成能力强。

人均技术装备原值较高,拥有各类数控加工设备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生产设备,有些设备在亚洲也是独有的。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在航天、航空、兵器、核、电子、船舶六大行业和微电子、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自动控制、微波通讯、计算机及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跟踪研究和自主开发能力。

承担着国家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总系统和分系统项目等任务。

国防科技工业是陕西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陕西的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骨干力量。

据我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35%,资产总额占装备制造业的51.5%,实现销售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36.2%,实现利税占装备制造业的16%,从业人员占装备制造业的48.1%。

(二)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项目,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影响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我省“军转民”调整和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培养五大方面,这将构成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主脉。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可以把开发方向和建设重点定位于上述主流主脉上,积极探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适应国家战略方针的转变,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

陕西国防科技依托军品技术力量优势,加大民品开发步伐,在已开发出的十大类上千种民用产品中,近300种产品形成一定规模,一批具有军工背景的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迅速崛起,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迅速开发出一大批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装备和民用生活必需品投放市场,以西飞公司、陕飞公司为龙头,以科研院所为依托,西安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了运七、运八飞机,至今“运七”飞机仍是我国唯一的航空民用客机。

“运八”飞机经过多年改进,开发出海上巡逻机、直升机、无人机母机、空中预警机等系列产品,并大量出口,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运输机。

除民用飞机外,还有大型集成电路,微波电子计算机、成套微波设备、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重型汽车、缝纫机、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民品也具有相当规模和优势。

如:西飞“沃尔沃”旅行客车、西飞铝型材、陕飞的微型小汽车、秦川发展集团的“西安奥拓”小轿车、庆安集团的空调压缩机、陕柴重工公司的船舶柴油机、陕硬刀具、中原电子应变计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使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这些产品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给军工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三)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对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安置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密集。

职工总数约占全国军工从业人员总数的12.7%,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军工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7.3%。

目前,陕西国防工业从业人员占装备制造业的4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3%;拥有一大批专家,在设计和制造军用和民用飞机、运载火箭发动机、兵器、核、地质勘探、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大中型柴油发动机、精密仪器仪表、火化工产品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光学、化工、航天火箭等开发、研制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填补了一大批军事工业技术空白。

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企业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陕西国防科技系统也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善于理财的管理人才。

他们在质量、计量、财务管理、审计监督、职工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