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2020 届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张三学号 8888888学院商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20年×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本文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概念入手,对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相关理论等进行了相应的概述,并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

以期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下,厘清当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为有关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规模;影响引言人口问题一直是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更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人口流动以及规模的现状、问题、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的涌现,我国对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总的来说,有关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两者关系的研究,国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多是在国外有关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或扩展。

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一、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概念及内涵研究(一)人口流动概念及内涵人口流动是中国特定城乡背景下衍生的特定概念,而国外并没有这一概念,其对应的概念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涉及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各机构或学者在对人口迁移流动进行研究时,大多会根据自身研究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使得对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理解处于一个灵活且混乱的状态,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术语,如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迁移性人口流动与非迁移性人口流动、农民工、人户分离人口等。

但从已有的研究看,不论如何定义这一概念,均离不开人口流动或人口迁移的三大属性,即空间属性(居住地是否改变)、时间属性(是否永久性改变)和目的属性(是否以居住为目的)。

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联合国编纂的《国内迁移衡量方法》(1970)将迁移定义为“跨越一定最低距离限度的区域转移,且发生了居住地的改变”。

美国人口资料局出版的《人口手册》将”改变定居地为目的,跨越一定边界的人口迁移行为”定义为迁移,发生人口迁移行为的人则为迁移人口(Hubbert and Kane,2001)。

Ravenstein(1885)对人口迁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迁移意味着生存和进步,而静止的人口意味着停滞不前”,并对人口迁移进行了如下论述:(1)迁移者的主体仅作短距离迁移;(2)迁移逐步进行;(3)长距离迁移者一般是被一个大的商业或工业中心吸引;(4)每个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的逆流;(5)城镇地区人口的迁移性低于农村地区;(6)女性在出生地的迁移性高于男性,但是男性迁往国外的较多;(7)大多数迁移者是成年人,但家庭很少迁移到国外;(8)大城市中人口的迁移增长要高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9)工商业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人口迁移规模扩大;(10)人口迁移以农村地区向工商业中心转移为主;(11)经济动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

与国际上一般“移民”的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户口登记地的改变与否”将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动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

通常将发生了户籍变动的人口常住地改变定义为迁移,而将未发生户籍变动的人口常住地改变定义为流动,相应的将发生这两种行为的人口称之为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段成荣,2006)。

魏津生(1984)最早对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相关定义给出了阐述,指出以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作为标志的人口移动即为人口迁移,而未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但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了现住地以及两者均未改变但因通勤而形成往返的人口移动即为人口流动。

魏津生(1999)将城市“流动人口”定义为“户口登记地未发生改变,离开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现住的暂住人口、以及暂时居住在城市的港澳台和国外人口”。

这是从空间属性上给出的定义,国内后来对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也大多以此为基础。

孙福滨等(2000)针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概念的理解、使用与界定存在众说纷纭和混乱”这一问题,提出了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进行分类的一种新方法,认为可以从人口移动的三个属性出发,并从地域、时间和定居与否三个方面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但也指出,实际研究中仍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做进一步的界定。

我国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不仅是一个人口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制度性概念。

通常我们将发生了流动行为的人称为流动人口,将发生了迁移行为的人称为迁移人口。

对于迁移人口来说,由于户籍变动有明显的标志,并且有设置街道、乡、镇一级的派出所对户籍迁入迁出进行登记,因此对迁移人口数据的确定和统计较为明确。

而对流动人口的界定工作则要复杂得多,存在的问题除了称谓的多样性之外,还有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以及与其他国家人口流动资料上的不可比性。

国内学者大都倾向于以人户分离或长久居住地是否改变作为流动人口的标志。

黄蓉(2000)主张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流动人口的概念:广义流动人口指出于特定目的或动机,在不改变法定常住地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地理空间移动,此移动过程不受目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法定常住地不发生改变,都可以视为流动人口;狭义流动人口主要指在流入地没有法定住所的外来人口,即流入人口,是广义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吴晓等(2001)。

此外,我国职能部门出于制定政策、法规,以满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从流出地、流入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对流动人口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福建省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条例》、《辽宁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等从流出地的角度对流动人口概念进行了界定,《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北京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等从流入地的角度对流动人口概念进行了界定,《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暂行规定》则从流入地以及流入地与流程地相结合的角度对流动人口概念进行了界定(万川,2001)。

(二)城市化概念及内涵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 的不同译法。

“城市化”(Urbanization)这一术语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1867)在《城市化概念》一书中提出,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发展而来,城市化过程最初的体现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迁移的过程。

罗淳(2013)认为城镇化、狭义城市化和都市化是人类在不同聚居层次上所形成的三种城市形态;狭义的城市化与城镇化、都市化并列,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广义的城市化涵盖着城市化的所以形态,即城镇化、狭义城市化和都市化。

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转化的重要过程,包含了人口转移、经济领域、社会文化发展等诸方面的内容,不同学科对城市化内涵的解释不尽相同。

人口学侧重于关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表现为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

赫茨勒(1963)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威尔逊(1986)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即城乡人口比重彼此消涨的现象。

国内学者林国先(2002)通过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研究,指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杨重光等(1986)认为这种集中不仅体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同时也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

持相同观点的国内学者还有杨张乔(1988)、钟荣魁(1994)等。

基于某一学科或角度对城市化概念进行界定,通常反映的是城市化的某一个侧面,为此也有不少学者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对城市化概念进行了阐述,以体现城市化的多维动态特征。

如英国帕乔内(Pacione,2003)认为城市化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化(Urbanization),即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二是城市增长(Urban growth),即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Urbanism),即城市生活行为及社会特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扩展。

国内学者林拓(2004)从地理空间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对城市化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城市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空间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表现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地域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城市化,这一过程更意味着农民的市民化。

虽然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换过程,城市化至少包括人口流动迁移、社会活动集聚、经济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等诸方面的内容。

根据《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逐渐转化为城市型的过程,表现为人口数量、社会活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比重在城市不段上升而在乡村地区不断下降。

概括地讲,城市化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城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形态不断发展;(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4)城市中心作用得以强化,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5)农村与城市实现互动发展,城市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景春梅,2010)。

二、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研究城市人口迁移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外输出均会带来当地城市人口占比的提高,城市化动力及其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大规模的乡城迁移(Zhang and Song,2003;胡鞍钢,2003)。

关于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之间的联系,学术界存在如下几种解释:(一)区域经济学理论对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讨论城市化过程是资源与要素在城乡地域间和产业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冯云廷,2005),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和重新分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城市化过程在现阶段的我国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任远等,2014)。

人口流动自然会影响到区域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将改变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城市体系结构。

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城市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在增加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还通过参与该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推动着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王小鲁,2004)。

区域理论模型指出,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取决于其所处区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