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常用的房地产估值的方法。
一、PE大法
PE大法无疑是最简单粗暴的,谁都看得懂,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这里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房子预售产生的收入(也叫合同销售)在财报中不算收入,而是一项负债“预收账款”。
要等到房子交房后,预售的收入才在利润表中结转为“营业收入”。
当年的预售收入一般要在2年后才能在营业收入中体现。
费用是当期计算的。
项目相关的管理、营业、财务等等费用,都是当期计入当期利润表的。
房市火热,老王今年进军房地产领域,从银行借了10亿买地,年末开盘预售,期房抢购一空,现金回笼50亿,但期间产生的各项成本合计20亿。
因此在当年的利润表的体现为,收入为0,利润为负20亿。
如果老王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就会算出负的PE。
按照传统观点,会错误的以为老王的公司,经营不善,没收入却产生巨亏。
另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储备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原料。
因楼市火爆,土地储备耗尽无新增的开发商,利润表可能利润丰厚,表面上看上去市盈率极低,但由于没有土地储备,后续的收入利润可能就没有,利润极低,瞬间PE又飙升起来。
因此,PE在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估值时,存在巨大缺陷。
那什么样的房地产企业适合采用PE大法呢?
那就是收租类企业,比如商场、写字楼、工业园区企业。
租金收入当期计入利润表。
近期九龙仓公告表示,计划将公司的投资性物业分拆至九龙仓置业,分拆上市。
分拆后,九龙仓置业将拥有香港海港城、时代广场、荷里活广场、卡佛大厦、会德丰大厦等地标性商场、写字楼。
这种情况下,采用PE大法就比较合适。
那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没有更为合理的估值方法?
二、NAV(净资产)大法
相对而言,NAV大法更适合房地产开发公司
NAV听起来似乎很牛,但是逻辑非常非常简单:它其实就是房地产项目未来会产生的净利润及股东投入资本
也就是说:NAV=项目总收入-项目成本+股东投资
很简单很清楚是不是?
但现在问题来了。
单个项目的NAV好估算。
用销售面积*平均售价可算出收入,根据买地价格、公司过去的经营费率算出项目成本,两者一减,加上资本金,NAV马上算出来了。
但对于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NAV其实不那么好用。
比如说融创,2017年下半年可售项目为266个。
如果采用NAV大法,你要对266个项目单独计算项目利润。
这些项目,有的在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价格可卖到10万+,有的在烟台、大庆、常州、南宁、东莞、惠州等三四线城市,价格几千-1万多。
而且很多项目是跟别人合资建设,股权比例不同,各地的营销成本、员工成本、贷款情况各有不同。
你能算得过来吗?估计连融创自己内部算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精力,更别说对项目了解极为有限的投资者了。
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用融创全国平均售价,乘以融创权益土地面积6944万平方米(不含13个万达文旅项目,数据来源2017中报),计算出未来销售收入。
2017年中报披露了平均售价,但这是基于已交房的房屋单价,而不是预售价格,换句话说,这个价格可能是2-3年前的售价。
至于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只能根据经验,暂定18000元/平方米
土地面积(6944万平米)*售价(18000元/平)=总收入,即12499亿元。
理论上,要扣除土地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等,还要考虑非经常损益(比如投资乐视的亏损),计算出NAV。
但是这里,我们要简单粗暴地计算,查看融创历史的净利润率,过去5年平均利润率大概是11%
收入乘以净利润,就可以简单粗暴地算出总项目的净利润啦
12499亿元*11%=1375亿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算出结果是基于未来的净利润,因此算回今天要进行折现,折现率具体是多少,从什么时点开始折现?这没有明确的标准。
由于房地产从买地到实际交房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我们暂定从未来3年开始折现。
融创最近在发行了10亿美元的2020年及2022年的海外优先票据,总体融资成本为10%,折现率暂定是10%。
因此计算得出折现因子为1.33,项目利润现值约为1033亿元。
同时,需要将股东权益考虑进去,根据2017中报,股东权益为233亿元。
项目利润+股东权益=NAV=1266亿元。
融创目前市值为1385亿港元(折合1160亿元人民币),同计算结果1266亿元接近。
是不是感觉一路算过来,好像挺简单的,自信心满满?
其实这样粗略算NAV有硬伤,列举几个:
根据NAV计算方法,只要有土地储备,就有净利润,NAV就会增加。
但在实际情况下,购买的土地、项目,并不一定会转变为利润,反而有可能亏损。
平均售价、净利润率、折现因子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而由于项目数量庞大,很难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准确评估。
NAV是假设公司项目一切运转正常。
但像融创这样负债率极高,让人隐隐有点担心不正常的情况发生。
但是相比投行通过大量分析(销售价格、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土地增值税)来计算NAV是有好处的,因为算来算去,投行也没法精确地算出来。
最后殊途同归。
哈哈
融创在2017年中报中,并未将13个万达文旅项目纳入土地储备。
如果将其纳入,计算结果如下
计算结果为1500亿元人民币,相比目前的1385亿港元市值(折合1160亿元人民币)还有30%的空间。
但还是那句话,这计算涉及很多假设,最终结果如何,我也不知道。
结语
PE和NAV是常用的两种房地产估值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NAV法,不同人会得出不同的NAV结果,从而影响对公司估值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