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BT建设用砂

GBT建设用砂

钙质山砂石粉 0.25 0.5 0.5 0.5 0.5 0.5 0.75
名称
矿物种类及含量(%)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方解石 白云石 粘土矿物
钙质河卵石粉 4.0 2.3

58.6 35.1

硅质石粉 60.9 —



39.1
钙质山砂石粉 3.2 0.3 0.4
81
15.1

3.术语和定义
•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 决定人工砂MB值大小的不是其中石粉含量,主要 和石粉的矿物成分有关。
3.术语和定义
MB值
0.5 1.0 1.5
流动度(mm)
197 185 175
坍落度(mm)
220 160 125
砂浆28d强度(MPa)
55.5 54.5 52
混凝土28d强度(MPa)
砂浆的28d干缩值(mm)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质量损失(%)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相对动弹性模量(%)
3.10亚甲蓝(MB)值: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粒 径小于75μ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 。(第 四处修改)
(用于判断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颗粒含量 主要是泥土还是与被加工母岩化学成分相 同的石粉。)
3.术语和定义
不同种类石粉含量与MB值的关系
石粉含量(%) 0 5 10 15 20 25 30
钙质河卵石粉 0.25 0.5 0.6 0.75 0.75 1 1 硅质石粉 0.25 1 1.25 1.5 1.75 1.75 2
• 技术要求5.1~5.4条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规 定时,则应从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不符合 标准要求的项目进行复验。复验后,该项指标符 合本标准要求时,可判该类产品合格;仍然不符 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批产品判为不合格。
10)。
7.试验方法
7.15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7.16碱集料反应 7.17放射性:按照GB 6566的规定进行 (增
加的) 7.18含水率(增加的) 7.19饱和面干吸水率 饱和面干吸水率图(第十二处修改)
8 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8.1.1出厂检验(第十三处修改) 8.1.1.1天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配、含泥量、


3.术语和定义
• 当人工砂MB值≤0.5时,石粉中吸附性的粘土类物质很少, 可以起到减水作用,用在混凝土中效果最好,可以用在 C60及以上混凝土中。
• 0.5≤ MB ≤1.0时,人工砂中会含有少量的粘土类物质,对 混凝土性能影响不明显,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用 在C30~C55混凝土中。
GBT建设用砂
前言
本标准主要变化 • 有15处修改内容(第一处修改:标准名称。
建筑用砂(Sand for building) —建设用砂
(Sand for construction )) • 有1处删除内容 • 有2处增加内容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 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5.2砂的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 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 )的规定
6.技术要求
6.1颗粒级配(第六处修改)
•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分别提出 了天然砂和机制砂的要求,其中差异表现 为150um筛的累计筛余量上,机制砂的累 计筛余量小,说明其中细粉可以较多);
• Ⅰ区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 放宽到100~85,Ⅱ区人工砂中150um筛 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Ⅲ区人 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 100~75.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来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 值要求)
Ⅰ类
Ⅱ类
Ⅲ类
石粉含量 <3.0
<5.0
<7.0
• 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 (均改为≤, 原来为<)
8.1.2型式检验(第十四处修改) • 砂的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6.1~6.5规定的所
有技术要求,碱集料反应、含水率和饱和面干 吸水率根据需要进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 进行型式检验: 1)新产品投产时; 2)原材料产源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 3)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 4)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5)出厂检验结果与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泥块含量、云母含量、松散堆积密度。(颗粒 级配、细度模数、松散堆积密度、含泥量、泥 块含量、云母含量)
8.1.1.2机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配、石粉含 量(含亚甲蓝试验)、泥块含量、压碎指标、松散
堆积密度。(颗粒级配、细度模数、松散堆积 密度、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 、泥块含量、 坚固性)
8 检验规则
6.4.2机制砂除了要满足6.4.1中的规定外,压
碎指标还应满足表8的规定。(人工砂采 用压碎指标法进行试验,压碎指标应小于 规定)
6.技术要求
6.5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第十 处修改)
砂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 表观密度不小于2500 kg/m3;(大于) • 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400 kg/m3;(大于
7.试验方法
7.1.2取样数量 7.1.3试样处理 7.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7.3颗粒级配
• 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采用修约 值比较法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7.4含泥量
7.试验方法
7.5石粉含量与MB值 亚甲蓝粉末含水率测定(增加) 亚甲蓝溶液制备:称量亚甲蓝粉末[(100+W)/10]g 0.01g
8 检验规则
• 砂的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5.1~5.4规 定的所有技术要求,碱集料反应根据需要 进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 验:
1)新产品投产或老产品转产时; 2)原材料产源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 3)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 4)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要求检验时。
8 检验规则
8.2组批规则 8.3判定规则(第十五处修改) 8.3.1试验结果均符合本标准的相应类别规定
6.技术要求
6.3有害物质(第八处修改) • 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
物及硫酸盐、氯化物、贝壳(增加的), 其限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均改为≤,原 来为<,增加了贝壳限量)
6.技术要求
6.4坚固性(第九处修改) 6.4.1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砂的质量
损失应符合表7的规定。(天然砂采用硫 酸钠溶液进行试验,砂样经5次循环后质 量损失应符合规定)
• 硅质石粉比河卵石和钙质石粉对人工砂MB值的影 响更大。
• 人工砂MB值受细粉中SiO2和Al2O3含量的影响, 即人工砂MB值与高岭土类矿物含量有关系。
• 石粉的细度对其MB值没有影响。 • 不同地区人工砂MB值不能完全反映出细粉的含量
和矿物成分,要想限制人工砂中粘土类物质的含 量需要用石粉含量和MB值两个指标共同控制。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i、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但不包括软质、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3.术语和定义
3.3含泥量 3.4石粉含量 3.5泥块含量 3.6细度模数 3.7坚固性 3.8轻物质 3.9碱集料反应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与规格
4.1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第 五处修改)
(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天然砂:河砂、 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机制砂、混合 砂)
4.2规格: • 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
模数分别为: • 粗:3.7~3.1; • 中:3.0~2.3; • 细:2.2~1.6。 4.3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
3.1天然砂:自然生成的,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 小于4.75 mm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 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
3.2机制砂: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 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 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 砂。
7.1.1取样方法
7.1.1.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 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 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7.1.1.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与皮带等宽的 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头出料处全断面定时随 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7.1.1.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 和深度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 品。
(相当于干粉10g), (将亚甲蓝粉末烘干至恒量,烘干温 度超过105度,亚甲蓝粉末会变质)
7.6泥块含量 7.7云母含量 7.8轻物质含量 7.9有机物含量 7.10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7.11氯化物含量

7.试验方法
7.12海砂中贝壳含量试验(盐酸清洗法) (新增加的)
7.13坚固性 7.14表观密度(第十一处修改) 增加了水温对砂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整系数 αt——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