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宣传营销八大成功案例
国内电影营销起步稍晚,从《英雄》、《手机》、《十面埋伏》等影片的票房神话开始,才让业内人士把目光转移到电影营销上。
就水平而言,国内电影营销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方面尚不成熟。
近几年,电影营销逐渐起色,从《失恋33天》成为票房黑马,到《泰囧》创造票房奇迹,都说明了营销对于电影票房的巨大推动作用。
电影营销的兴起,一方面说明了国人对于电影的重视程度在日趋上升,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广、大、深。
电影营销的成功有很多原因,除了宣传发行方的各出奇招,还在于观众信息接受能力的提升。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电影营销带来的市场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各类型电影营销成功的案例。
《色戒》
成功关键:无论正面负面,话题争议要时刻保持。
《色·戒》的上映让情色电影再次成为社会焦点。
而在题材之外,原作者是张爱玲,梁朝伟的激情戏,王力宏首次参演情色片,还有个全裸的新人汤唯,这些早已压过了名导李安的光芒。
作为一部情色片能在国内上映,本身就是一件让全民沸腾的事情,再加上十几分钟的床戏被删减,无疑又给火上浇了一把油,结果就是全民都对未删减的“激情”大感兴趣。
跟其他电影走亲民路线不同,《色·戒》走的完全是国际路线。
首先是先在美国、意大利、新加坡、英国、土耳其等地发片,再在大陆首映,其次是激情戏的删减事件,把国人的好奇心吊到了最高处,造成影片上映后全民观影的现象,而电影分级制度是否该推行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英雄》
成功关键:长达两年新闻事件的策划推广
《英雄》的票房成功首先得益于超豪华明星阵容给之后的新闻宣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次是张伟平的大手笔给宣传带来的全民效应,其三是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和中国观众按捺不住的好奇心。
全剧组人员包机出席首映见面会,公开拍卖电影音像版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进军奥斯卡系列报道等等,无一不是震动全国媒体的事件,而且在宣传期间毫无间断,这无疑让观众对这部影片产生窥探心理,先不管质量如何,反正娱乐效果已经达到了。
《午夜心跳》
成功关键:将恐怖进行到底,将病毒传播到位。
《午夜心跳》不仅是小成本电影营销成功典范,也是类型片的成功典范。
恐怖片在国内一向市场低迷,要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简单。
《午夜心跳》利用的则是观众对极致恐怖的心理追求和网络、平面、广播电视的全面宣传。
宣传方鸿水文化传媒深谙观众对恐怖片的视听追求,在宣传之初就主打“病毒式”宣传,从“贺岁档第一恐怖片”的宣传定位,到“收尸的季节”一系列恐怖口号,再到将恐怖推向极致的海报预告,都让观众对恐怖片的观看欲望提升到了极致。
《画皮2》
成功关键:完整有序的营销体系和流程以及制片人中心制的成功运用。
在《画皮2》之前,《画皮》就已经取得超过2亿的市场票房,不过像这样能创造比首部高三倍票房的电影少之又少。
《画皮2》之所以能成功,不得不提它的制片人中心制。
导演的选择、市场的定位、剧本的把控、具体拍摄流程的掌控,这些都由制片人决定,颠覆了以往的“导演中心制”和“明星中心制”。
事实说明,将制片人放在中心地位,不仅更有利于影片在内容上的贴近观众,更有利于对影片的市场预估和合理宣传。
《致青春》
成功关键:赵薇的力量和“青春”主题的广泛传播
与其说《致青春》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这份成功包括影片宣传的成功和导演赵薇个人的成功,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赵薇的名气,带来的就是粉丝效应,加上“首次执导”的华丽前缀,吸引来的影迷当然不在少数。
更重要的是,宣传公司在对“致青春”主题的广泛传播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媒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甚至包括手机游戏,在《致青春》上映前后,全民无处不能感受到“致青春”的力量。
《小时代》
成功关键:郭敬明和《小时代》带来的就是“全民争吵”
如果说《致青春》带来的是“全民青春”现象,那《小时代》带来的就是“全民争吵”现场,造成的效果也更加空前绝后。
小说原作者、导演、编剧,郭敬明从作家到导演的转变,让上至60后,下至00后的眼光都转移到了这部电影上。
不提郭敬明令人惊叹的商业才能,他在电影营销上表现出的反应能力也让人叹为观止。
从自己在微博对影片物料的合理释放,到全部演员的高度配合,再到紧锣密鼓的话题炒作,郭敬明对每个环节的掌控都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交由自己把控。
就算遭到各行各业人士的谩骂讽刺,郭敬明仍然云淡风轻,既不全部回应,但也不默默忍受,甚至必要时利用韩寒狠狠炒作了一把,用他的话说就是“你既然在宣传期惹我,我就借一下你的力。
”
《泰囧》
成功关键: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控、对影片类型的准确把控、对宣传节奏的准确把控。
《泰囧》的成功是世界瞩目的,其中徐峥的功劳最大。
跟郭敬明差不多,徐峥也是首次执导,也是对宣传起到主力作用,但不同的是,徐峥有作为演员的优势,他了解观众想看到什么,了解观众不想看到什么,这才有《泰囧》的高质量。
首先徐峥只是想拍一部喜剧,所以《泰囧》没有《人在囧途》有“人性”,却更有笑果;其次是接二连三物料的曝光,无论是“与其等死,不如笑死”的宣传语,还是一个又一个预告片的病毒式营销,都最大程度引起了观众的关注,让观众心中的“喜剧”欲望最大化膨胀起来。
总之,《泰囧》成功最关键就在于给了观众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笑料。
《北京遇上西雅图》
成功关键:用浪漫锁定女性观众,用演员锁定所有观众。
编剧兼导演的薛晓路很懂女性观众心理,明白“浪漫爱情”是她们精神力量中颇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故事上,《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已经赢得了女性观众的心。
因为薛晓路对女
人的明白,所以造成影片的高质量和接下来口口相传的好口碑。
顺应这个好口碑,宣传方对口碑营销的维护做得非常出色。
宣传物料、预告片、病毒视频的全方位传播,还有50场的全国试映,随着观众对影片评价的水涨船高,《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排片和票房当然也水涨船高。
最后不能忽视几位主演的功劳,汤唯的颠覆,吴秀波、海清、买红妹三位电视剧红人的参与,都给影片带来最大的话题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