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魏家峪学校陈守莲
课堂练习是教师设计的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的课堂作业。

它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具有激情、启迪、发现、尝试、巩固、熟练等多项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强化、优化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从宏观上看,“练”要着眼于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

必须立足自能,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从微观上看,每次课堂练习都应有个明确的目的。

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一个系统只能有一个目的。

如果有多个目的,就必然造成各方面的相互干扰,达不到优化。

每次练习就是一个小系统,目标越集中越好。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练习,学生不仅要参与,而且要主动参与。

因此,必须重视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练习的形式要因文而异。

有的课文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散文诗、散文等可来一回“诗文配画”练习,有的课文可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

还有的课文可让学生三五成群,自由组合说说、演演、评评。

这样的练习,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

因此,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变“苦练”为“乐练”,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出击”,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梯度练习,实现训练的全效
一个教学班几十人,要求统一但程度又不齐。

若以大多数中等生为准设计练习,置优差两头而不顾,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完不成,优等生受束缚,这是因为同一练习不大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

这样。

就不能使全体学生受益。

因此,练习须精心考虑因材施练。

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实现真正的全效。

我们曾运用了“梯次练习”的方法,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

文题《我喜欢的电视剧中的一个人物》,指导重点是选材。

在师生共同总
结出三选的步骤基础上(先选电视剧;再选剧中人;最后选人中典型事),以某一电视剧为例引路,然后按学生不同水平分为低、中、高三组,同时分别拟自己的三选提纲。

甲组(优):按三选列提纲。

不得再选此剧,要独立另选电视剧。

乙组(中):按三选列提纲。

可以选此剧。

但要独立另选剧中人物。

丙组(差):按三选列提纲。

可以选此剧,也可以选此剧人物,但要另选典型事。

在这个过程中,优等生创作,中等生独作,差生仿作,各自从自己的起点向着同一目标迈进。

这样,既发挥了教学班大面积的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它不易照顾每个学生的弱点,可称“同一年级的复式练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通过分层次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

四、创新练习,达到训练的创造性
设计练习要有远见,这个远见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等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如:(1)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可以续写,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想象续写结尾。

写出自己的个性。

(2)扩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是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迁移。

学习《桂林山水》中时漓江水、桂林山的描写句子后,出示下列练习:这里的花真多呀,()。

这里的花真美呀,()。

这里的花真香呀,()。

(4)求异。

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如学了《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一文后,让学生说说你还想发明一种怎样的电视机。

学了《小白兔搬西瓜》、《称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5)拓展。

如学了《青蛙的眼睛》、《蝙蝠和雷达》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查询,了解人类还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想象人类还可能利用仿生的原理发明什么?促使学生拓展知识、发散思维,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通过以上表达方式练习,学生不仅理解课文深入了,创造的品格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