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摘要] 介绍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得出:防治手段落后、山丘环境灭螺困难、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生态湿地建设和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难点,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并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进行了思考,发现防治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分析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及达标考核评估方案对当前防治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当前重点是全面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2015年四川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有效扑灭有突发疫情,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全省面积48.5万km2。

境内地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青藏高原;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其间的安宁河谷农业耕作发达。

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中部为丘陵;盆地西部是成都平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的农业大省。

四川为多民族省区,主要有藏、彝、羌、回等少数民族,全省常驻人口人口8107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

盆地内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高于16℃,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左右,无霜期一般在300 d以上,盆地内有众多环境适宜钉螺生长,血吸虫病长期流行。

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现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进行分析。

1四川省血防概况及现状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662个乡,4 599个村,流行村复盖人口1 058.51万,钉螺面积2.90亿m2,防治初期全省有血吸虫病患者110万人,病牛10万头。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防治达标考核工作(当时的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相当于现在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到2004年前全省有2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按照2009-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纲要要求,将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高潮,截至2013年底又有21个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照地理环境、钉螺分布特点和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可分为湖沼、山丘和水网3种类型。

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仍然较重,是我国血防的重点和难点。

四川省全部为山丘型流行区,根据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和血吸虫病流行特点,通常把全省的流行区划分为平坝、丘陵和大山区3种亚型。

平坝亚型地区环境相对单一,经济发达,防治初期疫情较重,现在疫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丘陵亚型和大山区亚型地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现在疫情仍较重,是该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1]。

2防治成就经过几代血防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取得巨大的成就:①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规律和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生物、环境、社会经济因素。

②创新性地提出了蒲江、什邡、西昌、龙泉4种血防模式[1]。

③在防治技术建立了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40mg/kg顿服疗法,首创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和地膜覆盖灭螺法。

④在国内率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

取得科技成果45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120多篇论文。

我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的适用探索研究,在传播控制过程中普格县开展的垦殖灭螺,天全县开展的五氯酚钠泥敷(泥浆)灭螺,绵阳市涪城区和成都市开展的地膜覆盖灭螺,彭山县落实国家的血防传染源控制策略,在全县创建无耕牛县;21世纪初普格县特兹乡被确定为国务院血防综合防治联系点,总结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普格特兹经验”。

在传播阻断过程中各地以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主题建立血防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了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消灭血吸虫病”为主题的蒲江示范区,“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血吸虫病防治”为主题的广汉示范区,“健教先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确保达标”为主题的夹江示范区,“狠抓系统化生态治理,促进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为主题的东坡示范区,“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阻断血吸虫病”为主题的西昌示范区。

彭山县在灭螺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灭螺组织形式[2-3]。

目前正在总结血防示范区经验,并扩大推广,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

3 当前血防的难点及建议3.1防治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尽管当前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也应用与血吸虫病基础研究和探索,但是总体看血吸虫病现场防治技术手段落后。

血防钉螺调查技术还停留在防治初期水平,主要靠眼看手抓钉螺,尽管也引入卫星定位仪器(GPS)查螺,实际是用于钉螺环境的定位[4]。

灭螺药物从五氯酚钠发展到氯硝柳胺[5],但是对鱼类的毒性仍较大,水产养殖环境周边影响大,综合来说药物灭螺远期效果差,难以巩固。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落后,各类免疫方法主要用于血吸虫病人的筛查[6],目前我省使用的免疫方法主要敏感性低;病原学方法主要有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Kato-Katz法漏检高,孵化法受水质等多中条件因素的影响,难以规范[7]。

血吸虫病原治疗只有唯一的药物——吡喹酮,有报道非洲在一些地区产生了抗性,国内也有报道近年的化疗效果不如从前[8]。

目前全省血吸虫病诊断工作规范化不够,检测条件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人员老化,血防部门设备简陋[9],部分县甚至无血吸虫检测场所和必要的实验器材,严重影响血防工作的开展。

为提高血防技术能力,全省统一装备必需的血吸虫病现场和实验用设备、器材,有条件的县开展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参比)实验室建设;在血防现场防治中引入适用的高新技术,开展科学防治;引入新人,建立血防人员梯队,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各市(州)级疾控中心大体都是2000年以后逐步参与血防工作,建议市(州)级疾控中心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履行好市(州)级血防职责,切实承担起对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2000年以多数县级血防站合并整合入县级疾控中心,血防行政管理和技术力量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县级疾控中心应加强血防能力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血防(疾控)工作网络,加强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作用,要到现场指导查灭螺工作,针对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灭螺方法,把好质量关。

拍摄了血防技术片,培训规范基层操作,提高基层技术水平,近年来完成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病原学诊断、哨鼠监测、泥敷灭螺和地膜灭螺技术片。

探索新形势下血防分级(市、县、乡、村、组、户)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强化血防人才、能力体系建设。

3.2山丘地区环境复杂,灭螺困难四川省是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环境复杂,环境类型多样;达标后钉螺分布进一步减小,残存钉螺主要以点、段状分布于稻田的进出水口、涵洞、石缝、梯田后壁等环境[10-12]。

综合环境改造项目主要落实在一些成片的大环境中,而在一些较为分散、容量小的环境主要靠药物灭螺,但是常用的灭螺方法在这些复杂环境效果欠佳,而且地广人稀造成灭螺人工成本高。

四川省应探索适合山丘地区并可持续开展的药物灭螺方法是巩固我省血防成果的重要手段。

在传播控制阶段,我省创立了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13]和地膜覆盖灭螺法[14-16],为全省血防达标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务院普格特兹血防综合防治试点就总结出适宜当地的堆敷灭螺法[17],也推进了当地的血防工作。

在今后的血防工作中灭螺仍然是一项主要的内容,灭螺为当地群众健康、经济建设服务,各地要探索灭螺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雅安、乐山等地开展灭螺药对茶叶种植的影响,各地探索水产养殖区的新型的灭螺方法和手段;绵阳市涪城区已完成了灭螺药对蚕桑养殖的影响[18]。

3.3流动人口(流动传染源),管理困难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输出大省,很多村庄外出人口占到户籍人口的30%,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超过千万[19],外出人员感染血吸虫病时有发生[20]。

外出务工者多,人口流动频繁,管理困难,常造成这部分人群血吸虫病漏查、漏治,给防治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带来的输入性传染源,也可能影响已达传播控制或阻断地区防治成果的巩固。

普格荞窝、喜德东河、西昌大兴等地彝族同胞自发搬迁集中居住,大量的盲流人口聚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他们无户口、无组织,对他们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血吸虫病(包括其他卫生疾控管理)难以开展。

养牛作为山丘地方的经济产业,主要耕作和运输工具,家畜买卖频繁、流动性大,造成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扩散严重[21]。

各地要调查研究流动人口的特点,针对是外地外籍流入,还是本地人口返乡等不同,开展一定制宜的措施,比如眉山市东坡区、绵阳市涪城区、西昌市等地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查治病等,夹江县开展“血防夜话”活动[22],利用晚间闲暇时间进行血防宣传;外来人员办理临时暂住证时,增加血吸虫病检查,防治传染源输入。

畜牧部门建立家畜交易管理体制,加强家畜血吸虫病监测,防止病牛扩散。

3.4生态湿地建设与血吸虫病防治的矛盾四川作为一个湿地大省,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约421万hm2。

日本血吸虫病的钉螺是一种淡水螺,也是一种湿地生物,其孳生环境分布于血吸虫病流行区多种自然和人工湿地[23]。

很多人工湿地都建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和毗邻地区,湿地公园引进的水生植物和苗木等,可能带入钉螺。

四川省丹棱县梅湾水库周边为血吸虫病轻疫区,1977年建库后造成钉螺扩散,至1992年新增钉螺面积13万㎡;上世纪80-90年代梅湾村人群感染率高达30%以上,出现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下游的龙滩村哨鼠感染率高达40%。

近年成都、德阳、眉山和凉山等地开展监测,在邛海湿地发现有残存钉螺,在广汉、青白江证实钉螺能附着在稻草上漂流扩散2 km以上,丹棱监测表明水库灌溉渠系适宜钉螺孳生并造成扩散,开展湿地哨鼠血吸虫病监测未发现有感染的小白鼠。

浙江省在湿地内进行钉螺试验,证明外来钉螺可以在湿地内定居生长、繁衍传代,造成钉螺扩散,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24]。

按照血防条例规定,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建立生态旅游项目(包含湿地公园)前,要进行彻底的灭螺;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钉螺的输入和扩散,可设置中层取水防螺工程、拦螺网等;做好不同灭螺方法对湿地生态影响的评估,采用适宜的钉螺控制方法,将对湿地生态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血防工作与湿地建设怎样和谐发展,既改善生态环境,又控制血吸虫病,这就是今后的课题。

3.5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3.5.1地震对血吸虫病流行与防治工作的影响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造成重大损失,5.12地震的安县、绵竹、什邡、彭州等重灾县和4.20地震的芦山、天全均为我省的血吸虫病重流行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