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则入。

”《灵枢·刺节真邪篇》又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由此可见,气血都来自水谷的精微。

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输,直接关系到人体气血的生成。

而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又必赖于脾胃的健运。

综上所述,脾胃为水谷之海,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成的重要胜腑,故称之为
“后天之本”。

若脾胃阳虚,健运失职,则影响气血生化。

气血不足.则难以维持机体的话动和抗御病邪的侵袭,久之,脏腑组织失养,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导致五脏阴阳气血的虚报,形成虚劳病。

所以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喻嘉言亦说:“饮食少则血不‘},Iul.不生则不足以配阳,势必五脏齐损。

”兄“’脾胃阳虚,气血生化无源,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亏损,阴阳亦随之匿乏,故出现阴};日两虚,阴阳各有所偏,互不维系,失去平衡,就会产生寒热错杂的证候,小建中汤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虚劳篇》13条说:“虚劳里急、悸、妞、腹中痛,梦失精,四肢凌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阳虚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而寒主收引,故腹中拘急不舒,即“里急”;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所以“腹中痛”;阳虚(脾阳虚),气血生化与输送不足,不能濡养四肢,故“四肢凌疼”;阳虚阴不内守.精液外泄,所以“梦失精。

”这些证候,实非阴之盛,乃阳虚,阴阳失去平衡,而产生的虚寒证。

病本阳虚,精血生化不足,阳损及阴,精血减少,导致阴虚,阴虚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出现“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症;虚热伤阳络则“妞”;心失营养,故心悸。

这些证候,实非阳之炽盛,乃阴虚不能配阳,阴阳失调,而产生的虚热证,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脾胃阳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损.阳损及阴所致阻阳两虚是小建中汤证的病机。

二、立法依据
小建中汤证是阴阳两虚,寒热错杂之证,阳虚宜补阳,寒证宜祛寒;阴虚宜滋阴,热证宜清热。

但补阳多用温、热之品,而温热之品能耗损阴液,不利于阴虚之证;滋阴、清热多系偏寒偏凉的药物,这些药一般又多滋腻,不利于阳虚之证,这就造成治疗上的矛盾,“灵枢·终始篇》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调以甘药。

”故治疗自当从本着手。

所以尤在径说:“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乏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明确提出甘温建中是治疗由
脾胃所致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的虚劳病的原则。

三、小建中、汤方义
小建中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胶怡(即怡糖),即桂枝汤倍芍药加怡糖而成。

方中甘草甘平,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大枣甘平,补脾益胃,养血安神;怡糖甘温,温中健脾。

“甘先入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以上三药,味甘,故有健脾益胃之功;甘又能缓急,故有缓急止痛之效,所以为主药。

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生姜辛温,温阳散寒;二药相配,温阳利气,既使三味甘药缓而不滞,又辛甘合用可以生阳,使脾阳得以升发,故为辅药。

总的来说,以上药物是以甘温扶助脾胃之阳,健运中州,以治其本。

但恐扶其阳而反伤其阴,故倍芍药相佐,芍药味酸,性微寒,既能限制桂枝、生姜的温燥,又取酸甘合化而生阴,以育其阴。

这样,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此外,生姜,大枣相配,还能调和营卫。

诸药合用,能使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营卫调和,阴阳归于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虚劳病阴阳两虚证。

所以李东恒说:“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

”〔’1《证治
准绳》云:“脾居四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失所育所行矣,必以此汤温健中脏。


四、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古今应用是相当广泛的,除治疗阴阳两虚证外,还可治疗其他疾病,超出《虚劳篇》的范围。

1.治疗五劳七伤:《千金方》云:“疗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
肉凌痛,呼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胀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痛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

《千金翼方》又云:“小建中汤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膨胀,两胁胀满,腰脊
相引,鼻干口燥,目暗疏硫债馈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饮食,茎中策然痛,小便赤黄·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乏方。


2.治疗虚寒性胃痛:《伤寒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
汤。

”这里的阳脉涩指的是气血不足,阴脉弦主病在少阳,此为少阳病兼脾胃虚寒,脾胃阳虚,气血不能流畅,故腹中急痛,用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中止痛。

现举一案来说明。

王x,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

川桂枝、大白芍、生草、生姜、大枣、怡糖。

“,
此案系中阳不足所致的虚寒证,故用小建中汤滋养中气,肋脾胃之阳,使脾胃得健,营卫气血生化有源,则气血调和,营卫畅行,则阳虚阴凝之邪,迎刃而解。

现代有人用黄茂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茂)治疗50例溃疡病,对于证属虚寒型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本组50例中,服药止痛有效的共39例,无效11例。

一般服药须在10-20剂左右效果显著,平均止痛所需药剂数为12.8剂。

〔”,有人报导在45例溃疡病中对14例属虚寒
型的用黄蔑建中汤,其中11例有效。

‘”’有资料证明用小建中汤治疗胃溃疡与慢性胃炎,效果满
意。

总结出疗效较好的四种适应证:(1)胃痛时必兼肢冷;且多喜按者;(2)中虚,内无热邪,便结而小便不黄者;(3)口虽渴必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者;(4)腹中急痛,心悸。

[70’以上这些都是
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故以建中汤健运中州,使阴阳平衡,病自愈矣。

3.治疗痛经:《医宗金鉴》治经后腹痛,在本方的基础_七加当归为当归建中汤。

)卜医案二
则。

顾x.产后,月事每四十日一行,饭后则心下胀痛,日来行经,腹及少腹俱痛,痛必人下,下后忽然中止,或至明日午后再痛,痛则经水又来,又中止,至明日却来又去,两脉俱弦,此为肝胆乘脾脏之虚,宜小建中加柴芬。

桂枝、生白芍、炙草、软柴胡、酒琴、台乌药、生姜、红枣、怡糖。

[4]宗“,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左三部虚,此血亏也,宜当归建中汤。

全当归、川桂枝、赤白芍、生甘草、生姜、红枣、怡糖。

[4]此二案的痛经,皆因血虚所致,故以建中汤扶其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得复,
4.治男子黄,小便自利,此乃脾胃气血虚弱所致的痰黄证,故从建中着手,
其痛自止。

开发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足,则疾黄自褪。

5.治便血:。

圣济尝录》治非时便血,用芍药汤(即小建中汤去大枣)。

五、应用小建中汤的注意事项
小建中汤是甘温之剑,适用于由脾胃受伤所致的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的虚劳病,但总是I Ll Isk3损及阴,偏于阳虚的一面。

对于由阴血亏损所致的阴虚为主的虚劳病,证见虑劳虚烦不
得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脉弦大无力或花等,不宜用小建中汤,而用酸枣仁汤,或由失精伤肾,阴损及阳,导致肾阴阳两虚,证见经常遗精、滑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花迟等,也不宜小建中汤,宜用桂桂龙骨牡砺汤。

以上两种情况.用小建中汤,则更损其阴,加重病情。

又对于以肾阳虚的虚劳病,证见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少腹弦急。

甚则畏寒肢冷,大便塘泻,脉微或沉迟无力,非小建中汤所主,病重药轻,不能胜任,宜八味肾气丸,有由心阴阳两虚所致的虚劳不足,脉结代、心动悸,亦非小建中汤之力所及、故用炙甘草汤。

所以不是所有的阴阳两虚证都可用小建中汤,应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收到预期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东恒:《脾胃论》
[2〕喻嘉言:《医门法律·虚劳门》
〔3〕尤在径:《金匾要略心典》
〔4〕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C5〕刘善元:《黄蔑建中汤治疗50例溃疡病的临床体会》(《中医杂志》1963,(3): 20) [6〕沈自尹:+45例溃疡病的中医分类及治疗规律的探讨》( (C中医杂志》19610(7.): 14) C7〕曾玉昆:《小建中汤治疗胃病的初步体会》(《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 (6):17)
贵州中草药验方选
感冒
〔处方〕板兰根15克,银花藤、夏枯草、野菊花各25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三次,每日一剂。

〔疗效〕治疗1000例,均于两天痊愈。

〔来源〕解放军铜仁军分区卫生科。

·4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