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年度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10301-01404001)经费支持。
刘明新1马莲2(1.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是在对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家谱保存状况、持有者对北城家谱的口述情况以及近年来满族家谱新修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北城历史发展、社区人文环境来分析散杂居满族家谱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满族家谱如何提供一个开放的结构,借由持有者的不断回忆,叙述家谱祖先的故事,参照其他文献资料,构建一种“集体记忆”,并通过这种“集体记忆”不断维持、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散杂居;满族;家谱;北城;青州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15)02-0078-072015年2期满族研究№2,2015(总第119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 (Gereral №.119)在总数为1.05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散杂居人口约占1/3,人数在3千万以上,这些人口散居于各地,拥有各自历史,和周边环境进行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适应。
因此,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的强弱趋势、维持民族自身认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视角等不尽相同。
尤其是80年代以来,政治环境更加包容,社会分层现象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寻求从历史的、传统的角度来重新给自己定位,与之相伴的就是民族情感在此时代背景下的增强。
尽管满族编修家谱的行为是效仿汉族,但经过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已经渗入到满族文化核心,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熙时代起,满族人就自发地兴修家谱,乾隆时期最为昌盛。
乾隆帝为了动员满族人修家谱,还特意颁布《八旗氏族通谱》,以此为范本令官员百姓效仿,此后满族家家户户都有家谱。
清王朝覆灭后,满族在经历中国近代动荡的历史之后,大部分家谱遗失或销毁,很多满族氏族也在家谱遗失的过程中逐渐解体。
据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介绍“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些氏族因为失去了家谱,也就丧失了他们自己的神,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减弱,一些氏族就注定衰落”。
[1]青州的家谱大部分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销毁,北城满族的传统文化也由此被压抑下来。
“文革”结束后,学者们开始造访北城,不断挖掘了解北城满族的文化,青州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彰显地方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北城仅剩的几份“家谱”又被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家谱”的命运深深反映着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北城满族的文化变迁,因此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今社会背景下满族家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民族认同发挥作用的方式意义深远。
一、青州旗城概况青州旗城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
与一般驻防八旗城的布局思路不同,青州旗城并没有建立在旧城城内,而是建立在旧城之外,奏折上写到“青州建满营事属创始,其衙署营房规式并无旧例可循”。
[2]青州驻防兵也独立于内城的绿营兵,主要是“预备援剿,有事调遣而设”。
[3]旗城于雍正十年(1732)建成,按八旗成矩形布局,每旗分前后两座,旗城人会称呼自己属于“正白前”、“镶蓝后”等。
旗城四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4]这种布局至今仍被保留。
旗城建好后,大批满族军队携眷定居,兵民总计一万多人。
由于旗城远离青州旧城(也被北城人称为南城),旗人在清代又过着与汉族隔离的生活,所以旗城社区生活相对封闭,直至现在进入青州北城,满族人在日常用语和词汇中,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腔调、语言。
辛亥革命后的1912至1925年,北城及旗兵团归北洋政府管辖,八旗军仍按原先的编制保留,由前副都统吴延年管辖。
这一时期,八旗军的生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提供军饷。
根据“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中“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5]但地方政府却不能按照中华民国的优待条件拨发粮饷,八旗军生计由此在这一期间出现严重问题。
1929年,吴延年出走,旗兵团在各路军阀混战中解体,“北城人口外流3500余户,约8500人,留下1000余户约2300人。
”[6]外流人员主要去往青岛,男人因为身体健壮,一般在警察局、消防队和铁路局工作,女人多在青岛工厂做纺纱工人。
近代以来,旗城建筑遭到拆毁,人员不断外流,至1948年,海晏、宁齐、泰安、拱辰四座城楼相继被拆除变卖,旗城除城内少量古建筑外,大部废圯。
新中国成立后,北城隶属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管辖,北城人民的生活基本安定。
但到“文革”时期,北城的传统习俗文化遭受重大打击,满族风俗被当成“四旧”,北城家家户户的祖宗板、家谱相继焚毁,青州北城的满族开始中止祭祖、续谱的活动。
二、北城现存满族族谱情况笔者自2010年至2014年先后对青州北城满族家谱进行搜集和口述访谈,共搜集到8份清代保留至今的家谱(以下为方便,简称“旧谱”),分别是:汪氏族谱、伊氏族谱、寇氏族谱、那氏族谱、唐氏族谱、席氏族谱、关氏族谱、佟氏族谱。
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北城满族人原先的族谱虽然毁于文革中,但是仍凭借记忆将家族内近几代人资料整理成谱,近两年我们收集到3份这样的新家谱,分别是:《唐·他塔拉氏族谱》、石氏家谱和《汪氏(瑞善)近六代家谱》。
(一)旧谱除以黑色墨水书写文字、红色线条分割世系以外,北城满族书写谱单所用语言文字、格式、背景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满族的家谱一般“秘不示人”,各家修谱并无定例。
从书写家谱的格式上看,伊氏族谱、唐氏族谱为红色线条连接黑色字体名字的宝塔式谱单。
伊氏族谱以红线分割好表格的行列,一代人自左向右以满文书写在一行,用固定句式:……de banji-hangge……(汉译为:……生子……)来表示成员的血缘出处。
此两份家谱的人名旁边一般会标注个别祖先的官职情况,以及家族成员迁徙情况。
而寇氏族谱是一副祖宗宗祠的图画,顶端有山、水、碑、亭等彩绘,中间是谱系名讳,以数字表明代际关系,谱系呈金字塔形。
所搜集到的北城家谱书写的语言各异,有的是纯满文书写(如汪氏族谱),有的是纯汉文书写(如寇氏家谱、唐氏族谱),有的是满汉两种文字记录族员姓名(如伊氏族谱),但是每份家谱所用的语言、格式自初代祖先至较近几代都保持统一,这表明各个家族来青州前,甚至更早时期,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已有较大差异。
这些旧谱中,只有伊氏族谱除谱单外,还有一份谱书,记录了入关初期几代祖先骁勇善战、获得朝廷封赐的情况,特别是二代祖先丹岱在松锦决战时候的军事贡献,后来在攻打洪承畴时阵亡。
其后代屡屡被朝廷封赐,甚至谱单上第四代西尔登出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职最高。
谱书上记载,由京来青州的伊善是丹岱之元孙富喀达的后人,如果从一代祖先达哈那算起,丹岱这一枝至今传了十四代,约三百七十余年。
前期对于无功名者也没有写入其中,但后期将所有人都写入族谱,女性一直没有入谱。
总之,这份谱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新谱满族曾出现几次修谱高潮:第一次修谱高峰是康乾盛世,第二次修谱高峰是嘉庆年间,第三次修谱高峰是光绪年间,第四次修谱高峰是抗日战争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复兴,探究族源的寻根热纷纷出现,第五次修谱高潮由此产生,而近几年青州北城满族再兴修谱高潮。
2012年至今,随着北城满族与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青州满族新修家谱风气渐起,先是北城人舒立威去美国拜访舅父汪和宗时,受托将舅父整理的家谱底稿结合族人石景成的回忆完成以汪如玉(汪氏长女)为主线的《汪氏(瑞善)近六代家谱》。
汪和宗先生将这份族谱的影印本赠送给侄子石川先生,并鼓励石川先生着手编写石氏家谱。
《唐·他塔拉氏族谱》是青州所有唐姓满族的族谱汇编,这本族谱既有重新誊抄整理的唐德顺先生家的旧谱,也有其他唐氏所新修的家谱,是青州8家唐氏的合集。
虽然从文献或是记忆上都没有他们源于同一支系的任何证据,但是“唐”作为满语“他塔拉”哈拉的音译令青州满族人相信,他们是出自一个祖先。
新修的族谱采用宝塔式家谱形制,用汉文书写族名。
由于旧谱散佚,新谱只能根据族人的回忆整理出4-6代族人的资料,并将女性记录其中(包括男子妻室),这对于研究近代北城满族的通婚范围、社会网络关系、经济联系等均具有一定意义。
(三)北城家谱相关记忆家谱持有者对距离自己世系较远的祖先的记忆比较模糊,他们认定自己是皇亲国戚,对祖先在朝廷任职情况的认知,仅仅是依靠家谱旁边注释。
唐氏族谱的第一代祖先是倭和讷,谱单在他名字的右侧标明“原文官”。
这位祖先的官职可以承接,谱单上标明承接他官职的子孙分别是第二代尼雅瀚(初次接袭)、尼雅瀚之子色尔启(二次接袭)、色尔启之子色亲(三次接袭)、色亲之子乌特图(四次承袭)。
这四次承袭是从谱单上的初代一直到第五代承接下来的。
来青州之后自庄林之下五辈皆善诗文,唐家由此被誉为“诗人之家”。
伊氏族谱持有者伊庆华特别强调他祖上自丹岱之后,其后世子孙身居朝廷要职的事情,特别是丹岱之孙达哈塔历任理藩院侍郎,达哈塔之子西尔登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青州北城的驻防兵与京旗不同,一直骁勇善战。
北城人印象最深、最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的祖辈在近代鸦片战斗中的镇江战役和甲午战争中所做的贡献。
1842年7月,青州兵在镇江奋力抵抗英军进攻,重挫英军,但同时自己也伤亡惨重。
报道人汪辉明高祖父连善参加镇江战役阵亡,连善有三个兄弟,一个兄弟连喜是守卫南苑一线的武卫军中的一员,另外两个连贵和连恒参加甲午战争。
访谈对象伊庆华先生也可以回忆出自己“景”辈的一位先祖参加甲午战争的情形。
家谱不仅是记录家族成员姓名、官职、子嗣、迁徙情况的重要“文本”,它还是神圣之物,是满族祭祖仪式的重要崇拜对象。
青州满族对家谱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族中发生重大事件如移居、许愿、还原、迁坟等,需要举行“杀猪仪式”供奉祖先,以求得祖先宽容、保佑;另一种比较简单且举办也比较常规,即每年“大年三十”的普通祭祀,这种祭祀仪式不需要举行杀猪仪式。
青州寇氏以往每年三十会祭祖、上香,农历腊月二十九或大年三十当天取出族谱,悬挂起来,摆好白纸挂签,做好菜,族中辈分最大的领头跪下,男女按照辈分排列,三拜九叩。
姑娘需回避祭祖仪式。
三、北城家谱功能的变迁家谱又称族谱、宗谱、谱牒、世谱、家乘等,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的历史文献,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历史、家族渊源与发展的记录‘档案’,但是这种文献“档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功能。
(一)作为“户籍制度”的家谱康熙年间,满族修谱逐渐增多,到乾隆达修谱极盛时期。
此时,满族修谱不仅是一种自发行为,为了“明世系,别支派,定尊卑,正人伦”,政府号召满族人修纂家谱。
到清朝中后期,家谱已然成为一种严密的“户籍制度”。
[7]满族家谱对个人、家族、宗族、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