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荆明明1谭园园2(1.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038;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网管中心陕西西安 710025)【摘要】本文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出发,分析了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
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失实报道;对策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共同要求。
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即5W)都经得起核对。
具体地讲,新闻真实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性。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
它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识别它在新闻中的隐微。
在客观体相互作用下,新闻真实被第三者体会到一般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念等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准确有据。
第二重含义是指准确地报道全面事实。
由此,我们把新闻真实的定义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二、新闻真实性的三种状态1、真实地概括事况记者的概述与事件的概述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叫做新闻的事况真实。
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
这是再现新闻真实状态常见的手段。
任何一件新闻如果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事体,缺少事概的真实,就不能指引受众正确地认识生活概况。
2、真实地陈述情节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事实细节的状态,反映事实演变的详情,准确地再现新闻情节。
记者借助具体的生动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及细节,属于新闻的情节真实,又称新闻的情境真实。
记者没有专业知识和采访的熟练技能,很难找到恰当的语义真实地反映细节事实的状态。
比如某记者采访坠机事件,大雾弥漫且距离太远,观察困难,便出现“误观察”;如果该记者没有足够的航空知识,难以表现调查与救助现场,陈述起来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这样,新闻再现细节真实可能落空。
因此新闻运用形象性的语义,反映真实的进程及细节,使反映能力及反映方式达到事实细节确切而生动的情境,新闻才可能具备情节真实。
3、真实地阐释事实在新闻中,记者对事实趋向的说明符合实际,称作阐释性真实。
事实的趋向是指事实内在的演变归宿,从外观上,人们不能发现事实的趋势,但它的发展结果证实事实具有这种真实状态。
现实生活有自身的逻辑,记者能否正确认识它、阐释它,也和主观认识动机有关。
具有不同立场的记者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真实观,只有进步的价值才能对生活有正确的判断,真实地再现新闻的本源的趋向。
如果可能和必要的话,新闻再现本源达到记者的立场和事实真相的统一,并明确地说出真相,表现为新闻的趋向真实。
从记者这个认识主体考察,新闻报道最可恶的敌人,莫过于主观认识事实真相方面与客观发生分离。
三、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的新闻工作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有党和人民的全力支持,又有坚持新闻真实的良好传统,我国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理应做到准确可靠。
但实际情况表明,新闻失实的情况是存在的。
从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
人民网评出的《2005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如《苏州广播电视报》2005年12月9日报道:记者从央视内部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往对外宣称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视“名嘴”王小丫终于在临近不惑之年之际将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国内青年才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
而事实真相是:报道中的当事人王小丫表示,这完全是条假新闻,她与作者并不相识,作者也未采访过她。
后来不久,12月21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在网站刊登启事:“本报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娱乐追踪’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一文所披露的内容,因采访、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造成文中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对文中涉及两位当事人造成影响表示深切不安,为此特向两位当事人和本报读者致歉。
”所以,像这类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对当事人名誉的侵害,也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2004年3月10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有消息称皈依佛门已经6年的李连杰准备在下月26日他41岁生日当天淡出电影圈,潜心修行佛法。
”其实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李连杰只是有时间即去青海等地修行,并非真正遁入空门。
另外,这类失实,大量还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报道里,其实,言过其实,好话说多了反而招致大家不满。
1999年3月12日,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公司的一个郑重声明:市场上正销售《制造100个百万富翁——北大方正启示录》一书的任何言论,“不代表北大方正的观点”。
这本书以及摘引这本书的许多新闻都是为北大方正唱赞歌,但歌颂得太不真实,而且不惜贬低其他企业来抬高北大方正。
这样的赞歌到头来可能使北大方正四面楚歌。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上述两种失实,作者是采用平空添加的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与此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时间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
曾经有一篇新闻的题目叫《一锤子砸毁一百万》,报道的是某机电商场在3月15日之前,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将价值百万的机电产品砸毁,原因是机电产品过时、损耗大、效率低。
这篇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对该商店刮目相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当然这间商店的营业额也随之增加。
但后来据知情人说,商家砸毁的产品中有些是收购来的废旧产品,但是作者通过这样巧妙地“取”“舍”之后,隐瞒了事实真相,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事物的面貌,做了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做免费广告。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情说成是这个人做的,张冠李戴。
很多稿件介绍一个历史事件,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同是一篇稿,对主人公的身世,作者前后不能自圆其说;尤其是军民关系、战士外出做好事、探家见义勇为等,这类稿件有些作者更是大胆“发挥”,百般夸大。
5、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三、杜绝新闻失实的主要对策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新闻报道失实,危害之大,影响之坏,这是我们的共识。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度,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绝不允许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报道、失实的报道畅通无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客观性、阶级性和党性原则是一致的,必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刻认识,高度重视。
2、加强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党和人民合格的新闻代言人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余通讯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认真学习无产阶级新闻学。
在当前特别要学习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吃透中央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新闻失实的沉痛教训,深入批判和清算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写作水平,通晓业务,掌握技能,做一名党和人民的忠实的代言人。
3、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通过大力开展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所有选择报道的新闻五个W都能交待清楚,做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凡有连续性的事件,都能报道全过程,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与可能的,都能作深度报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
4、积极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积极鼓励编采人员发扬泥腿子精神,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中去,耳闻目睹,口问手记,调查研究,写视觉新闻,写实录性报道,实实在在地反映时代变革和英雄模范的崭新精神风貌。
记者若是具备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新闻报道一般是不会失实的。
新闻报道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时间、数字等等,在采访中稍有疏忽就会失实。
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认真调查研究的作风,在每篇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上不出漏洞,以防止失实现象的发生。
新闻工作者具备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写出的稿子才能生动贴切真实感人。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已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出版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严格的新闻从业人员采编制度和审读制度,把好采编关,奖真罚假。
另外,还可以用法律手段来消除新闻失实现象。
如:2001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发布《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有关出版单位更正或者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要从各个环节来杜绝新闻失实事件的发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一篇新闻报道的要义,都集中在“真实”两个字上。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没在事实就没有新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所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传播客观事实的信息,人们正是从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中,了解客观世界,坚持准确真实的新闻报道,必将得到受众的信任、支持乃至爱护,真实性是取信于民众的力量所在。
【作者简介】荆明明(1982-),男,陕西商洛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现为西安思源学院教务长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新闻传媒教学、高校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