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学号导师职称字数7153 成绩年完成日期2010 年12 月29 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合肥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4)Abstract (4)一、科举制度的牺牲者 (5)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人” (5)2、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6)二、封建道德的顺从者 (7)1、封建道德的卫道士 (7)2、时代造就的妥协者 (8)三、封建传统的叛逆者 (8)1、无路可走的觉醒者 (8)2、个性解放的追求者 (9)参考文献 (11)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道德的顺从者,第三类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叛逆者。

关键词:知识分子牺牲者顺从者叛逆者Abstract :Lu Xun is the founder of modern literature. His novel mainly shaped the image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llectuals. The first is a victim of the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Feudal obedience,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traitor of the feudal .key word :Intellectual Victim obedience traitor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开掘的深度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鲁迅一生著书很多,主要以杂文为主,小说的数量有限,不过三十多篇,而知识分子形象就占了60%,这充分显示了鲁迅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对社会思潮的深刻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让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形。

鲁迅先生作为体现中国的“民族之魂”的知识分子,他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有最深的体验与理解,他能够清晰的观察、冷静的剖析知识分子的优缺点,因此,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但鲜明的体现了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一系列思考,而且充分体现了鲁迅的精神面貌和人格风范。

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精深的笔触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忠诚的奉行者,他们热衷于封建科举,一心想求得功名,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平步青云。

他们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在无缘于仕途之后,他们成了社会的落伍者,在社会变潮中苟延残喘,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人”《孔乙己》是通过第一人称的酒店小伙计对于孔乙己的观感讲述了这篇故事的。

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顾,历来分两个等级,“靠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的,是那些“傍午傍晚散了工”的“短衣帮”,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的,“只有穿长衫的”主顾。

而孔乙己却是唯一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人。

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

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

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的家世,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一无所能,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料。

于是,愈过愈穷,一直弄到给人抄书,将要讨饭,以至偷窃……除了供人愚弄和嘲笑,别无生活价值。

他在生活虽然已经濒临绝望的境地,却还迂执的沉溺在腐儒的自尊自大的幻梦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律条,而冷酷的现实又极端残忍的嘲弄了他这种轻视劳动的腐朽观念,无情的把他逐出长衫的行列扔向短衣帮。

最后在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

鲁迅借助孔乙己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和那黑暗残酷的环境怎样给予了这个小人物以严重的侮辱和损害。

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对旧式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自省的精神。

2、科举制度的殉道者《白光》里的陈士成,同样也是一个穷愁潦倒,上不去也下不来的老童生。

尽管作家字面上无一贬词,但在他冷隽讽刺的笔触下,却完全呈现出一种与写孔乙己大不相同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小说通篇没有过多的触及到陈士成的生活环境,或者简直可以说,这是一篇精彩的白描。

鲁迅以他的锋利的艺术雕刀无情的开掘了陈士成富有个性特征的精神世界。

这个陈士成,像孔乙己一样,是一个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

不同的是,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

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

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一步青云,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一心指望“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侮,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

……”多少次,多少次,这铺着锦绣前程的好梦,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飘散了他的梦境。

颓唐,空虚在袭击着他的无聊的私塾生活,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

愈失意,愈狂热,为功名利禄燃烧起来的近似兽性的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把那纠缠着他的好梦,雕塑的更美满,更完全……但这毕竟是第十六次了,“这回又完了”,“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于是,那功成名就的倒塌的糖塔,又为金银狂想的白光所代替——“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绝望把陈士成引向那无稽的谣传,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

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欲海。

孔乙己、陈士成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好吃懒惰,不懂得营生,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于因养活不了自己而化为窃贼活得无足轻重,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别人的笑料中悄然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日光的引诱下淹没在河里。

这是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的一种摧残和对人身的迫害,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死便是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完整的暴露。

二、封建道德的顺从者《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高尔础两个知识分子形象与先前不同,他们处于新思潮盛行的都市,是新旧文化夹层中的怪胎,他们的灵魂已经被封建制度完全腐蚀,骨子里全是肮脏,即表面上是道貌岸然、标榜高洁、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实际上则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而《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他是一个封建道德的妥协者。

四铭、高尔础和方玄绰都是封建道德的顺从者的典型形象。

1、封建道德的卫道士《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的讽刺小说。

四铭,也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并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看不惯社会上流行的“新变化”,并认为这样一个社会是没有道德的社会,扬言要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势力宣战,但内心却丑恶至极,从他情不自禁的多次讲述光棍对女乞丐说的“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秽语里,便知他邪念萌生。

他老婆“简直不要脸”的唾骂和微园的调侃及向道统的放荡大笑,把四铭内心的隐秘揭露得淋漓尽致,喜剧性的笑声,使这位伪君子不可逃遁的现出了原形,显得十分辛辣、犀利。

高老夫子,身为高校的历史教员,以“而础”为字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虽然也发表过“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

曾和黄三一样坐在排坐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恶不作,被女校聘用后,便用一种高傲的口气贬低黄三,以教员自居,但从黄三嘴里我们可知他原来也是“想去看看女学生的”的卑劣嘴脸,他批评黄三步留心新学问、新艺术,而当黄三提出与阳宅先生打牌谋利时,他又沉吟了,可见其内心的肮脏,黄三在学堂侮辱学堂,他感到愤慨,而当他无力胜任教学辞职到黄三家时,又自称“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长期压抑和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出封建大厦的崩塌声。

2、时代造就的妥协者方玄绰(《端午节》),一个清高而又怯懦的知识分子形象,清高固然是好,但是他却缺少斗争的勇气,正如作品一开头说的“方玄绰本来爱说差不多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由此可以透视他性格的复杂性,方玄绰的性格是复杂的,然而造成他这种性格的重要原因是他勉强能够维持生活的经济地位,以及他“文不像誊录生,武不像救国兵”的实际努力,方玄绰是个兼做教员的官僚,当他还可官俸可以支持时,他就不肯参加教员的索薪活动,还以为他们是欠斟酌,太嚷嚷,直到连官俸也欠而又欠,这才有所转变,不但同情索薪的教员,而且同情索新的同僚,但是,他并非是一个没有是非之心的人,而且还常被外界的歪理激起了愤慨之情。

当政府说:“上课了才给钱”,他才略恨他们类似用果子耍猴子,一个大教育家说,“教员一手夹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他又对他太太发牢骚,“这些人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但是他只是发点愤慨,却还是不肯加入索薪队伍,理由是,他是“自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要债,他从来没有向人去的借口”,所以连他“自己都觉得是孤傲,但往往内心也疑心这其实是没有本领”!所以方玄绰的生活是消极妥协的,他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缺少直面生活的人格支撑,只能在自怨自艾中品尝社会的残羹,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随波逐流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