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宇(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近几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但颗粒物污染依旧影响着绝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产生危害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067-01DOI:10.16647/15-1369/X.2019.05.039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pollutionTeng Yu(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the overal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has improved, but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still affects the air quality of most cities and poses certain harm to human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zard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Keywor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Current situation; Prevention measures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机动车总量增加,煤炭消耗量持续攀升,导致经济发达地区严重颗粒物污染,灰霾天气时有发生,能见度降低。
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且可能增加暴露人群的死亡风险,也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罪魁祸首[1]。
因此,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势在必行。
1 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气污染开始由煤烟型转向复合型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虽有所控制,但未从污染源头得到完全解决。
与此同时,汽车尾气和工业燃烧排放增加,一些城市群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在持续增加,区域性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并且呈现扩张趋势。
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2]。
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2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2.1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
人体如果吸收空气中大量颗粒物会对心肺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各种肺部呼吸疾病,严重的话会导致肺癌。
特别是PM2.5中的细微颗粒可以被人体吸入体内并长期存在。
研究表明,生活在颗粒物污染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死亡率显著增加,且颗粒物浓度和暴露时间决定了吸入剂量,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则损害越大[3]。
2.2 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方面,大气颗粒物对光具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其中吸收效应是由碳黑颗粒物引起,不同程度地削弱光强度,使得视野受限,能见度的下降容易使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交通阻塞[4]。
当大量细颗粒物(PM2.5)长时间停留在空中则会造成空气混浊,严重时则会产生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雨水凝结核中同样含有大气细颗粒物PM2.5,不同条件下,PM2.5会吸附空气中水分而引发干旱天气,或使雨水凝结核的数量异常增加,最终会导致暴雨天气[5]。
3 大气颗粒物防治对策3.1 重视工业布局,加强工业污染源头控制合理规划城市中的工业布局,城市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工业企业的选址应充分考察周边的气象因素及地理条件。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颗粒污染物,需要对其产生的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避免发生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从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因此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加快重污染企业发展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整治高排放产业,严格督促清洁生产审批环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减排目标落实到位,使空气质量不再恶化。
3.2 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以及扬尘污染治理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大对裸地及施工扬尘的治理,尤其对于无植被覆盖、风沙尘影响范围大的区域,重点加强防尘措施,尽量避免扬尘的生成及传输。
加快城市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保护城市周边湿地,建设周边绿化防护带,对开放型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
提高植被覆盖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杀菌、滞尘,有效控制大气颗粒物,改善城市整体大气环境。
3.3 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大气颗粒物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其中含有大量芳香烃、有毒有害气体和含铅细颗粒物,阳光照射下会发生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为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要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合理控制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采用限号的方式适当管控机动车出行。
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加快城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油燃料,对大气污染治理也十分有效。
4 结论大气颗粒物可由局部扩散至周边甚至全球,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大气颗粒物来源十分复杂,污染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传统的固定区域单一污染因子治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合污染防治需求,迫切需要制定适合我国污染状况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下转第71页)3.1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微生物或经人为培养、并具有特殊功效的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通过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来降低其毒性,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微生物修复在生物修复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利用其新陈代谢活动来对物质进行各种转化作用,利用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功能来达到消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经常被应用于农药或石油污染的土壤中。
在农田土壤中掺入具有降解作用的有机肥,分解污染物,提高土壤活性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施用快捷、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
3.2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直接利用绿色植物及与其共存的微生物系统来吸收、富集环境污染物的一项新技术。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表现在影响植物的萌芽、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生理代谢和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含量的改变等方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修复是一种更经济更易于操作的污染修复技术,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类型主要有植物吸收、植物挥发和植物稳定三种。
植物吸收指利用超富集植物的根系从污染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然后再将其转移到植物地上部,最终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植物挥发是指植物将自身吸收与积累的重金属元素转化成可挥发的形态,从植物体挥发出来,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植物稳定是指利用植物来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少其生物有效性,或促进其转化为低毒形态,降低其危害性。
3.3 动物修复土壤污染的动物修复技术,即利用土壤中自身存在的动物及其肠道中现有的微生物,在自然条件或人为优化下,在其生长、繁殖、穿插等代谢活动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去除、分解、消解和富集作用,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一种生物修复技术。
3.4 固化、稳定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化学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壤重金属快速控制修复。
比如:我国处理冶炼企业堆放重金属的污染土、铬金属污染土等。
这种修复技术投入成本很小,见效快。
常用石灰、沥青和硅酸盐水泥来做稳定固化剂,尤其是对同时处理受到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复合污染土壤有明显的效果。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来处理非有机物污染,并为此专门设立奖励基金。
4 结语土壤的有效监测是为了更好对土壤进行优化和改良,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从具体的修复技术来讲,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受污染程度、污染物类型等都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修复技术来进行有效治理。
土壤污染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解决土壤重金属等污染问题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和科学技术方案,避免造成对土壤的二次污染。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因土壤污染而导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食物链安全也正面临威胁,因此,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1]陈美军,段增强,林先贵.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J].土壤学报,2011(48).[2]张敏,郜春花,李建华,卢晋晶,卢朝东,靳东升,刘靓.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西农业科学,2017(04).[3]石扬,陈沅江.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01).[4]曾希柏,徐建明,黄巧云,等.中国农田重金属问题的若干思考[J].土壤学报,2013(50).[5]曹建伟.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研究前沿与展望[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11).收稿日期:2019-03-26作者简介:冯杰,男,硕士研究生,环境监测工程师。
(上接第67页)参考文献[1]刘立宅.浅析大气颗粒物污染及防治措施[J].节能与环保,2018(10):40-41.[2]吴静,宋晓明,刘硕,吴荣山,黄薇.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与致癌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8,36(15):32-38.[3]吴小红.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4):181.[4]陈诚.浅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污染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5(04):53-54.[5]燕丽,杨金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82-84.收稿日期:2019-03-25作者简介:滕宇(1994-),男,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与修复。
(上接第69页)4.5 提高补水水质建议通过对外秦淮河生态引水进行前处理,使水质达到IV类,或从其他地方引调更优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