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论文
(7)激励期待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创 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情感生活的过程。所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能激发自己 创新与创造感情的事,将会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 学中,教师一定注意用热烈与激烈的言行去鼓舞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多元的文 化刺激、多样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惯兴趣、甚至是不同的乃至是对立的文化观 点,都可以满足青年天性中原有的求知欲望。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三大方法
(5)逻辑辨析法。现实中,我们都一直在对孩子们进行着四种逻辑的教育。 如“甲不是乙”(形式逻辑);“今天同昨天不一样”(辩证逻辑);“有两件东西时 才能使甲和乙各分得一个”(数理逻辑);“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情 感逻辑)。但是,当运用这四种逻辑综合分析问题时,却往往被忽视,或者完全
被忽略了。思想变的程序化、固定化起来。在育人时,往往犯“先入为主”的错 误。
(1)流畅性:所谓流畅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 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2)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 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 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
样便于扩大想象的范围,捕捉创造想象的火花,激发灵感的产生。要大胆构思、 探索和对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 实地。
2、还原法。又称回溯思维法。这是对已有的结论或事物的结果应用还原和 回溯的思考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考虑,暴露出其中谬误,以排斥旧的偏见, 建立新的学说和观点。这种由果推因的思维方法在科技发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视、听、嗅、 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 培养创造力。 1、图像法。一种运用符号以求转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抽象符号或图像的 使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性发展。 因为符号和图像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象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可以看出事物的 新关系,可以自由地进行脱离现实的构思或进行新的组合。 2、联想法。它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 性中获得启发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方法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别,并 把它们联结起来。经常的自由联想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 基础。按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 仿生联想和仿形联想等多种方式。 毕业论文网 :// (四)特异思维 特异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不是常用的、规范的思维方式, 但他对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变通性,激发创新灵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常常收到“歪打正着”的效果。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品质。只有勇于发挥创 造性思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创新是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敢于冲破各种束缚, 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 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6)错误顿悟法。“顿悟”,其实就是“灵感”。这种“突然闪现”、“突然找 到”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激发“灵感”呢?一般认为:第一,在有意追求中无意 得到;第二,在长期积累中偶尔得之;第三,在寻常思维中反常得之;第四,在 御重时刻清而得之。我们在这里提出“错误顿悟”,是指教师讲授知识时,恰当 把握时机,有意识的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由教师点拨、 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 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入 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 的思维方式,即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 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1、大脑激荡法。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速度的联想作用, 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这是个团体训练方式,因而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 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更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易激发, 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其特点和要求包括自由奔放、严禁批判、以量 为主、相互激励等。 2、反向法。即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是科 学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人们在运用反向构思法时,可以 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区设想新的创造,称为功能性反转;也可以从已有事物的 相反结构去设想新的技术创造,称为结构性反转;还可以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 系来引发新的创造性设想和思路,称为因果关系反转。 3、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克服定势的影响,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定势是主要障碍之一。克服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生” “熟”转化与“顺”“逆”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 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消除其陌生因素从而引导新思想迸发出 来。相反,面临熟悉事物时有意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使熟悉的认识对象陌 生起来,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见解。 (二)直觉思维训练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是创造 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 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大胆设想法。这是指彻底冲破现存事物和思想的束缚,对当前还没有但 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的创新方法。海阔天空,甚至可以想入非非,这
(3)叛逆性,是指思路不断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指向 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 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种方法
(1)加减扩缩。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运用某种策略,策略是否 适宜,常决定问题解决的成败。加减扩缩法即在原有的事物上增加或减少一些东 西来,扩大或缩小些内容,虽说是最简单的,但也可能创造出一些崭新的东西来。 如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大”字多一笔就可变成“太”、“天”、“犬”或“夭” 等字,其形态和意义就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仿效模拟法。仿效模拟法在具体教学中也可称做“情境虚拟”法。就 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 学生如林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它能 唤起相应的情感,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影响学生。
(4)逆向求索法。过去,由于人们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之中,从而把活生生的辩证法简单化、模式化起来,形成了人们的求纯、单向、 惟一的思维方式。要努力改变“二元对立”以及单向思维的状况,就要求我们要 重视思维的多指向。即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尽可能系统分析、综合考虑。 不仅要考虑正面,还要注意考虑反面;不仅要考虑顺向思维,还应注意逆向思维; 在注意横向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纵向。尤其是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使我们换个 角度、换个方向、换个位置去思索,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具科学性、创造性。
(2)联想迁移法。原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两个人创造的“联想 实验”理论认为: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联想的联系。如“木 质”与“皮球”之间,就可经过“树木——田野——足球场”等中间联想使二者 发生联系。这种运用“联想迁移”的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说是俯拾皆是,如 河蚌由于沙砾刺伤而生出珍珠,有人就创造出人工培育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于 外科手术中,在牛胆中接种异物,则得到了“人工牛黄”。
创新学论文
浅 论 创 新 思 维
姓名:刘晓阳 班级:金融 1101 学号:311110080126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 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 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 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 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 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 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