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研究】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3张向前, 朱琦环, 吕少蓬(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关键词] 华文教育;内涵;功能;历程;措施;趋势[摘 要] 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华文教育的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华文教育具有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功能,华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低潮期、复苏期5个阶段。
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内外原因制约,发展华文教育必须通过大力兴办华文学校、借用华文媒介、扩大华文教育研究等全方位推进,未来华文教育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中图分类号: G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5)04-0001-08 华人移居海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约有3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文教育活动。
华文教育在国外发展成规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因此从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华文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显重要,华文教育才真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尤其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也重新受到重视,“汉语热”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
华文教育功能也因此从单一走向多元,即华文教育除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等等。
中华文化及其相关内涵的独特魅力,通过华文教育的实施,获得包括华侨华人以及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接受及应用,在异域大放光彩,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一个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华文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华文教育的内涵对华文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有学者将华文教育分为华侨教育、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等。
其中华侨教育是指华侨为其子女学习中国语文和文化科学知识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华侨教育是在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之后而产生的。
华文教育是指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人华侨子女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
华文教育是对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又包括向外国人传授汉语、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它离不开教育思想、伦理观念、华侨经济、华人社会组织以及所在国的教育方针政策。
[1]对外汉语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外国汉语人才。
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是指“对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在居住地实施的中华民族通用的现代汉语语言文化教育”。
[2][p.39-42]华文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能适应当地情况的华侨华人年青一代,使之能在当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对华侨华人来说,华语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中华文化的教育。
[2][p.39-42]还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有三种:国内华文教育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到国内升学而办;国外华文教育是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还有国内对外华文教育,像不少高校海外教育学院推行的华文远程教学、[3][p.13-15]对外汉语教育等。
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或长期居住国外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主要是汉语言)和中华优2005年7月第3卷第4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J ul.,2005Vol.3No.4 3收稿日期:2005-03-02 作者简介:张向前(1976-),男,福建仙游人,华侨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课题(GQB2004032);福建省教育科学基金课题(03S J Y03)。
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4]笔者认为华文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定义:华文教育是指对华侨华人进行中华语言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广义的华文教育是指对中国人及外国人进行中华语言、文化、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教育。
本文探讨的华文教育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的华文教育。
二、华文教育的功能(一)文化传承传播功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
人类文化史证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在国外,不少地方最开始创办的华文小学、中学、高校等,主要是华侨华人用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期望华裔青年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特质,华文文明得以代代相传。
华文的文化传承功能除了主要体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外,还吸纳西方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以利于培育具有中华文化特质又兼有西方现代文化和当地优秀文化素养的人才,使接受华文文明教育的人,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华文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华文能吸收其他文化的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并发扬光大。
(二)经济实用功能随着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东南亚经济腾飞及世界其他地区华人在经济领域的卓越表现,特别是一大批华人企业、华商的崛起,华文的经济功能表现越来越明显,华人企业文化、华人的经营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道”及其他管理理论、经济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习和借鉴。
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华文教育在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提下,其经济功能必须充分应用,为所在国培养具有华商气质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当地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文经济的实用功能还可能表现在:一旦华文传播进一步扩大,华文教育将可能大规模产业化,这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华文传播越广越有利于减少熟悉华文之间经济体的交易成本,这也是其经济功能的表现之一。
(三)科技传播功能华文教育若仅仅局限于是华族的民族教育、母语母文化教育,这样不利于华文教育的推广。
在16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是领先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未来中国对世界科技文明的贡献会更大。
因此,不少华侨华人及外国人学习华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学习中华民族创造的科学技术文明,使得这些人才具有宽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素养和现代科学技术本领。
如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华语运动,并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和造就一代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贡献。
反之,人才在学习中国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就有更多机会学习中华文化的精华。
同时,当外国人学习中华科技文明时,也能带来其他科技文明,从而能促进中华科技文明的发展。
(四)政治导向功能华文教育的扩大有利于其他国家人民真正了解中国历史、中国人及中国政府对待其他民族及其文明的真正态度,这比政府天天宣传“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更有效。
中国文化的传统隐含中国是一个相对内敛的国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华文教育的进一步扩大还能让更多的华侨华人及外国人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贡献。
华文不断传播有利于中国世界化和世界中国化,能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地位。
同时华文传播还能伴随中国宗教、民俗等的传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三、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华文教育的萌芽期(秦朝———19世纪中叶)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有文字记载是起于・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卷 秦朝。
传说秦始皇时中国人徐福漂流到日本,日本至今有徐福村,许多人自认为是徐福后代。
汉代,据《后汉书》记载:“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5][p.32-35]东冶即指福州,澶州为菲律宾一带。
随着航海和陆地交通的进步,唐代中国与外国官方朝贡关系有进一步发展,僧侣互相来往成为时尚,东南亚不少僧人到中国讲学,中国也有不少僧侣前往印度、锡兰取经。
同时贸易往来加剧,唐代已有中国人在海外定居。
宋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割据,加上海上交通十分发达,南方人到东南亚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剧增,不少人还受雇或仕于东南亚各国政府,留居海外的人数大增。
元初,战乱使得不少中国人避乱于东南亚地区。
明初虽实行海禁,但海外已出现华人社会,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与日本。
清初同样实行海禁,视华侨为弃民,不准华侨回国,还一度实行迁界,把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但仍有不少华侨因生活所逼前往东南亚谋生。
这个时期华文教育的产生主要是自愿,主要方式是华侨华人“自己自足式”的传授。
原因是在华侨华人较集中的地区,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弟生在海外、长在异域而忘了祖国和文化,于是效仿国内教育形式,开办私塾,进行祖国语言文化教育。
主要教学如: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尺牍、珠算等。
早期华文教育如: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1819年马来亚槟榔屿华侨开办了五福书院,1829年新加坡已设有华侨私塾3所。
[6][p.125-130](二)华文教育起步期(19世纪中叶———辛亥革命)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明清闭关被迫开放,到国外谋生和定居的国人越来越多。
同时,殖民者从事贩卖人口,把东南沿海一些为了生存的贫苦人民,以契约华工或奴隶的身份带到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从事开矿山等繁重体力劳动。
一些人在合约期满后留居当地生活,成为华侨的一部分。
洋务运动兴起后,加上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也在国内外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改变一些政策,如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学校,取消海禁,改变侨务政策等,并从关心华侨教育入手,派遣官员到海外考察华侨教育,一边支持和帮助华侨兴办学校,一边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如:1882年的新加坡倡立会贤社;1888年美国旧金山中西学堂;1897年日本华侨创办了中西学校;1899年菲律宾华侨在马尼拉设立中西学校;1901年巴达维亚华侨创办了中华学校; 1902年马来亚华侨设立中华学校;1902年朝鲜华侨也在仁川办起中华学校。
1904年缅甸华侨创设中华义学;1907年柬埔寨华侨开设端华中学; 1908年泰国华侨创办益华学堂;同年越南华侨兴办了闽漳学校。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海外各地约有华侨学校100多所。
[6][p.125-130]海外留学生有的学成回国,有的继续留居国外,成为促进海外华侨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个时期,中国人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华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在促进海外华文教育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中国人主动或被动向海外的大规模迁移促进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华文教育发展期(辛亥革命后〈1911年〉———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通过政府设立华侨教育管理机构,制订法规,兴办侨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