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高职学生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
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从众性与依附性;精神状态懒惰松懈,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求知欲、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和社会责任等等。
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将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现结合本人的体会,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一、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原因分析1.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是导致高职学生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如大学生择业机制不健全,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优才优分”的原则有时还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等。
这些现象,反映出社会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而反映在学生身上,则会使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致使学习动力不足。
另外,教育制度改革中也存在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如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规律。
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比,其成绩要差些,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也差些,而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与大学课程类似,也偏重于理论而脱离于实践,太抽象, 可能使学生无法接受,既然不是很懂,所以积极性不高。
2 学校因素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师的教风是影响学习风气好坏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外部原因。
每所高校本身都有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这一大环境决定着该校学生的学习风气。
这种风气的形成既有学校的历史原因,也与学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机制和教育基础设施等有关。
同时,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高低、学校的纪律约束力强弱、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和考试的难易程度等,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因素。
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对学生的继续学习甚至顺利毕业几乎没有或基本没有影响,既不需要交补考费也不需要认真复习,因为补考肯定及格成为一个事实;即使达到了留级、退学的条件也不会出现留级或退学。
因此学生没有任何压力,甚至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差学好一个样”的状态。
还有,任课教师在教授完所学的内容的同时往往“喜欢” 讲授一下期末考试题,原因是:首先,学生补考基本是走形式,学生不会自己自觉去复习旧知识;其次,对教师自己而言,补考太多需要拿出很多时间组织出卷、监考和批改试卷而没有什么报酬,补考人数太多反而自己变的非常被动。
对学生晚自习不能形成有效地管理。
学生除了例行上课形式外,现在的晚自习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形式(当然不排除其正面作用),因此大部分学生晚自习的主要“功课”是看小说、杂志、聊天和谈恋爱。
网吧上网、逛街、游玩逐渐替代了学习成了学生的主要兴趣和工作,而寝室、操场、网吧等场所完全替代了教室成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另外,学校的学术氛围及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熏陶和培养学生对学术孜孜以求的积极态度,而教师为人师表的风范、高超的学术水平、热心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反之,一个学术水平有限的教学团队就会直接打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进取心。
由于没有压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师生互动降低,不会出现学生问问题问倒教师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老师授课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得教师可以“不需要将课备的很完善” ,而造成教师本身学习减少,降低教师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造成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在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同时被社会不认可,直接影响学校的名誉。
由于我们培养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学校的声誉降低使得学校在招生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劣势,而这就造成了学院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出现生源不足等问题。
3 家庭因素从家庭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看,由小学到初中、高中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进入大学后则会明显下降。
对于我国大多学生家庭来说,家长在子女升入大学前,对子女的学习能够给予高度重视;子女上了大学后,家长也就“功成身退” ,很少再过问孩子学习情况。
很少有家庭能认识到,在子女读大学期间家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
4. 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主体转变的不适应。
首先,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学科不全面发展,或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而高职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面对学习主体的转变以及深度、广度都有较大提高的专业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以及心理上的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的问题也就随之突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迟到、早退以及旷课现象,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同时,上课的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再者,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搞突击式复习。
结果作风越来越涣散,学习越来越被动,甚至走入恶性循环,彻底失去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普遍都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意者, 因而信心方面也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
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同时,他们还对社会对其的容纳有一种怀疑,这种怀疑直接导致了自信心的不足,由此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1.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针对社会和高职学生自己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应及时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打消对就读学校和专业的种种疑虑和不满,牢固树立就读高职院校同样可以成才的新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同时,还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学生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职校,既然已经进校,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
这些工作都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同时要通过讲座形式,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2.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在新生入学后要给学生做专业导学,让学生明确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的基础课是什么,主干课是什么,专业技能课是什么,毕业之后有可能胜任什么工作岗位。
这样学生能很快地进行角色的转换,对自己学习的方向有初步的认识。
另外通过去公司、工厂参观实习,请专家或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举办讲座或座谈会,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改变课程及教学内容, 走去以往的偏理论方面,而要理论结合实践, 从实践中讲理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3. 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加强职业观念教育,让他们明白,劳动不分贵贱, 而且读职高一样能取得成功,一样能赚到大钱, 这些都可以以事例来说明及做思想工作, 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其次,把学生就业和学习成绩高度结合,建立让学生信服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在学生中形成“优才优分”的良好氛围。
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适当对低年级进行就业教育,让学生一方面看到就业的严峻性,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看到希望,变压力为动力,找准自己的职业通道。
其次,利用求职练习、求职竞赛或组织参观毕业生招聘会的形式,让他们更早感觉到就业竞争气氛的压力。
再次,可以请一些已就业的毕业生回来和在校生进行交流,让老毕业生把自己对社会压力和竞争的亲身体会告诉在校生,促使在校生产生危机意识,用压力来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避免千“课” 一律, 善于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先想学、继而会学的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好实验、实训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应经常交流和总结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的做法应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
还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做到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和加大对不及格同学的惩治力度。
具体措施如下:首先, 增加收取补考费制度,在首次补考时可以适当降低每学分的补考费用,二次补考时加大补考费用的收取力度,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考试的重视力度。
其次, 提高补考教师的补考费用,使老师的劳动得到相应的甚至比较高的报酬。
再次,院和各系应该加大惩治力度,严格制定并执行留级和退学体制,以此引起和改变遗留在学生中的错误观念。
课程安排上如何利用兴趣效应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当每一个高中生蜕变成一个大学生,其都要经过高考这个大熔炉淬炼,而为了这次淬炼,学生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甚至,学校为了提高成绩,仍以名为辅导实为补课的方法占用高中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到了大学,课余时间的增多以及学校要求的相对下降,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以本人和本人见过的同学为例,(当然,学霸和未来已有明确出路的同学除外)来说一说大学四年的心态变化。
初入大学时,我也不太愿意去上课。
原因比较多,学习情绪比较消极。
其次课堂讲述的东西大多没有实际效用,对自己的能力几乎没有提升的作用,可以说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既然学了没用,那还不如不去学。
再次,冈寸进大学,摆脱了高考的烦恼,还没有就业压力,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优越感让人容易堕落,反正就是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其他原因比较琐碎,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来经过一些事情,我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但在改变自己的学习纪律性后,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的前提下,我还是很难在现实的学习动机下实现对所有课程的专心致志,课堂上我经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在面对专业知识的时候会显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计划,经常是想起什么学什么,这也是我现在致力于完善的部分。
对此,我认为,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做出以下改变:首先,减少一些与相关专业无关的课程,比如以信管为例,其中,有很多学科与本专业无关或者相关甚少的课程,例如,某某学科,占用大量的学分和时间,但教学内容完全与本专业无关,甚至对于学生未来感兴趣的生涯规划也并没有任何影响,纵观教室,在上课期间,很多的学生都会做其他事情,并没有认真的听讲,当然其中也包括所谓的学霸级别的学生。
我认为可以删掉,而对于这些原因而造成的学分不足的现象,可将某些校选或者院选可得学分列入其内,让学生更多的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