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尺蛾百科名片槐尺蛾槐尺蛾(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分布于我国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台湾、陕西、甘肃、西藏等地,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又叫吊死鬼、槐尺蛾,系鳞翅目尺蛾科昆虫。
主要危害国槐、龙爪槐,有时也危害刺槐。
以幼虫食叶片,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是我国庭园绿化,行道树种主要食叶害虫。
目录[隐藏]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形态特征成虫雄虫体长14—17 mm,想展30-43 mm。
雌虫体长12-15 mm,翅展30-45 mm。
雌雄相似,体灰黄褐色,触角丝状,长度约为前翅的2/3。
复眼圆形,其上有黑褐色斑点。
口器发达,下唇须长卵形,突出于头部两侧。
前翅亚基线及中横线深褐色,近前线处均向外缘转急弯成一锐角。
亚外线线黑褐色,由紧密排列的3列黑褐色长形斑块组成,在M1脉-M3脉间消失,近前线处成单一褐色三角形斑块,其外侧近顶角处有1个长方形褐色斑块。
项角浅黄褐色,其下方有1个深色的三角形斑块。
后翅亚基线不明显,中横线及亚外线线均近弧状,深褐色,展翅时与前翅的中横线及亚外缘线相接。
中室外缘有1个黑色斑点。
外缘呈明显的锯齿状缺刻。
足色与体色相同,但其与腿节长度相等,具2个端距,外侧端距长度为内侧者的1/2;后足胜节比腿节长1/3,除瑞距外,近前端1/3处尚有H距,外侧者亦小于内侧者。
雌雄成虫区别除雄虫腹部较小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推央后足胜节最宽处为腿节的1.5倍,其基部与腿节约等。
雌虫后足胜节最宽处等于腿节,但其基部则明显小于腿节。
卵钝椭圆形,长0.58—0.67 mm,宽0.42—0.48 mm,一端较平截。
初产时绿色,后渐变为暗红色直至灰黑色。
卵亮白色透明,密布蜂窝状小凹陷。
幼虫卵变灰黑色时幼虫即开始孵化,初孵幼虫黄褐色,取食后变为绿色。
幼虫两型;一型2-5龄直至老熟前均为绿色,另一型则2—5龄备节体侧有黑褐色条状或圆形斑块。
末龄幼虫老熟时体长20一40 mm,体背变为紫红色蛹雄蛹16. 3 mm X 5.6 mm,雌婉16. 5 mm X 5.8 mm。
初时为粉绿色,渐变为紫色至褐色。
臀棘具钩刺两枚,其长度约为臀棘全长的1/2弱,雄蛹两钩刺平行,雌婉两钩刺向外呈分叉状。
生物学特性1年3—4代,以蛹越冬。
在北京,4.5月间成虫陆续羽化。
第一代幼虫始见于5月上旬。
各代幼虫危害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
10月上旬仍有少量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卵散产于叶片、叶柄和小枝上,以树冠南面最多,产卵活动多在每日的19-0时,幼虫孵化以19-21时为盛,同一雌蛾所产的卵孵化整齐,孵化率在90%以上。
孵化孔大多位于卵较平截一端,孔口不整齐。
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幼龄时食叶呈网状,3龄后取食叶肉,仅留中脉。
幼虫一生食叶量为1.6 79/头,相当于槐树1个成熟复叶全部叶片的重量,其中1—4龄幼虫食叶量为0.18 g/头,占幼虫全部食量的10%,末龄幼虫食叶量为1.49 g/头,占全食量的肌%。
因此,槐尺蛾大发生时,平均每个复叶有虫1头,几天内就可将叶片全部吃光。
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扩散,或借助胸足和2对腹足作弓形运动。
老熟幼虫已完全丧失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掉落地面。
1龄幼虫的耐饥力,在平均气温为29℃时只有1天。
幼虫体背出现紫红色,幼虫即已老熟,老熟幼虫大多于白天离村入土化蛹。
化蛹场所通常都在树冠投影范围内,以树冠东南向最多。
在有适宜化蛹场所(土质松软)条件下,离树干最远不超过12 m。
幼虫入土深度一般为3—6 cm,少数可深达12cm。
城市行道树生境内,多在绿篱下,墙报浮士中化蛹。
在裸露地面上也能化蛹,但成活率极低。
成虫多于傍晚羽化,羽化后即可交尾,雌虫一生交尾1次,少数也有2次的。
交尾一般在夜间,历时0.5-6小时,一遇惊扰即迅速分开。
成虫产卵量与补充营养显著呈正相关:成虫羽化后即有35%左右的卵粒已发育成熟,即使不给任何食物,这些卵都可以顺利产出;以清水、蜂蜜、白糖水喂饲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分别比绝食者增加1.5-3倍。
在自然界,成虫取食珍珠梅等的花蜜。
每雌产卵量26-1519粒,乎均为420粒。
成虫寿命依气温而异,雄虫为2.5—19天,雌虫为2.5-17天。
越冬蛹全部进入滞育,越冬初期即使放在人工适温条件下也不发育,在6℃经54天低温后,蜗即可继续在适温下发育羽化。
天敌在北京常见胡蜂捕食槐尺换,幼虫期尚有1种小茧蜂寄生,但数量很少。
蛹期有白僵菌寄生。
在庭院中,家禽是槐尺螃的重要天敌,可大量啄食下地化蛹期的老熟幼虫和蛹。
防治方法:1.营林措施应及时抚育,合理间伐,禁止采伐过度。
对发生虫害较重的林内,可于秋末中耕灭越冬虫蛹;清除林内下木和寄主附近杂草,并加以烧毁,以消灭其上幼虫或卵等。
2.检疫苗木移栽时要注意检查,防止带虫苗木扩散。
3.人工防治于晚秋或早春用人工将土中的蛹挖出喂家禽家畜,最好将蛹放入容器内让寄蝇、寄生蜂飞出;或结合垦复措检虫蛹。
对油茶尺蛾还可用培土埋蛹,理死成虫。
幼虫一般有假死性,可在地下铺以薄膜,摇动树干,将落下的幼虫消灭。
在害虫发生较严重的地方,可用人工于树干上捕蛾,刮卵或捕杀群集的初龄幼虫和卵,也可在树干基部难按或绑以5-7 cm宽塑料薄膜带,以阻止无翅蛾上树,并及时将未上树蛾杀死;或于8月中旬在寄主植物叶背及杂草上收集点尾尺峨等的虫茧;秋季在奇主树干捆一圈干草或一薄膜环(毒环),引诱越冬虫到此越冬,并于早春加以烧毁;并可在树干靠基部刮两个5一10 cm宽、相互交错的半环,涂上久效磷或涂胶环杀虫。
4.保护和利用天敌应尽力保护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病原微生物对抑制幼虫危害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甩下列微生物制剂:lml含抱量0.5—0.7记苏云金杆菌或1-2亿青虫菌乳剂;每克菌粉含100亿孢子的白僵菌粉剂或lml含1亿孢子的白僵菌液;每毫升0.13亿多角体油桐尺煌校多角体病毒(NPV)防治油桐尺蛾;每亩用1.31X 10 ’一2 X 10’春尺娘NPV多角体防治春尺蠖。
刺槐林内放猪可以消灭80%以上桑褶翅尺蛾的蛹;油茶林内放鸭子,让其吃食摇落的幼虫。
5.黑光灯诱杀成虫发生期可用黑光灯诱杀。
6.化学药剂防治对低龄幼虫和成虫可应用下列农药:(1)常规喷雾:80%敌敌畏乳油800-10 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澳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2000倍液,30%增效氰戊菊酯6000-8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等。
(2)超低容量喷雾:50%杀虫净油剂与柴油1:1混配,每公顷用量 6 kg;50%敌敌畏乳油与柴油1:2的混合液。
(3)对无翅雌成虫在其上树前于树干基部用含澳氰菊酯毒笔画双环以毒杀之。
(4)当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可使用敌敌畏插管烟雾剂熏杀2-3龄幼虫,每公顷用药15 kg。
(5)对油桐尺蛾2.5-3.5 日龄的卵可试用保幼激素ZR515。
,用量5 ppm。
()用20%灭幼晚1号胶悬剂,每亩用量8-10 g(有效成分)防治幼龄幼虫。
(7)对桑尺蛾喷药应抓紧在早春芽期(冬芽开始转绿至初被绿色鳞片包被尚未脱苞时为止)及伐条后的芽期,喷药后隔7天可采桑喂蚕。
国槐小卷蛾【别名】国槐叶柄小蛾、槐小蛾【学名】Cydia trasas(Megrick)【英文名】orange spotted shoot moth【分布】分布于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和安徽等地区。
【寄主】槐树、龙爪槐、蝴蝶槐。
【形态】成虫体长为5毫米左右,黑褐色,胸部有蓝紫色闪光鳞片。
前翅灰褐至灰黑色,其前缘为1条黄白线,黄白线中有明显的4个黑斑,翅面上有不明显的云状花纹,后翅黑褐色。
卵扁椭圆形,乳白渐变黑褐色。
幼虫老熟为9毫米左右,圆筒形,黄色,有透明感,头部深褐色,体稀布有短刚毛。
蛹黄褐色,臀刺8根。
【发生规律】华北、西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果荚、树皮裂缝等处越冬。
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
成虫羽化时间以上午最多,飞翔力强,有较强的向阳性和越光性。
雌成虫将卵产在叶片背面,其次产在小枝或嫩梢伤疤处。
每处产卵1粒,卵期为7天左右。
卵发育中期出现两个红点,两天后卵灰黑色,并可见小虫躯体。
初孵幼虫寻找叶柄基部后,先吐丝拉网,以后进入基部为害,为害处常见胶状物中混杂有虫粪。
有迁移为害习性,一头幼虫可造成几个复叶脱落。
老熟幼虫在孔内吐丝作薄茧化蛹,蛹期9天左右。
2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
6月世代重叠严重,可见到各种虫态。
7月两代幼虫重叠,其中以第二代幼虫孵化极不整齐且为害严重,8月树冠上明显出现光秃枝。
8月中、下旬槐树果荚逐渐形成后,大部分幼虫转移到果荚内为害,9月可见到槐豆变黑,10月大多数幼虫进入越冬。
【危害】为害国槐、龙爪槐、蝴蝶槐和红花槐等。
幼虫蛀食复叶基部、花穗及果荚(槐豆),叶片受害后矮蔫下垂,遇风脱落,树冠枝梢出现光秃枝,严重影响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1)消灭虫源结合秋冬季园田管理,剪打槐豆荚,以减少虫源。
7月中旬修剪被害小枝,对第二代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2)消灭成虫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将槐小卷蛾性诱捕器悬挂在树冠向阳面外围,诱杀成虫。
两种诱杀方法均有利于保护天敌。
(3)药剂防治幼虫为害期喷施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防治,并兼治蚜和螨类。
(4)保护利用天敌肿腿蜂双齿长蠹目录[隐藏]基本信息分布及为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基本信息种类:鞘翅目拉丁文:Sinoxylon japonicus Lesne双齿长蠹,又名二齿茎长蠹、日本双棘长蠹。
科目:属鞘翅目长蠹科。
分布及为害分布于河北、苏州、合肥、西宁、青岛、昆明等地。
为害海棠、紫荆、紫藤、红花羊蹄甲、合欢、柿、盐肤木、黑枣、槐和竹等。
成虫与幼虫蛀食花木枝干,使枝条干枯或风折枝,幼树可全株死亡。
被害初期外观没有明显被害状,等发现花木被害时,已为时过晚。
该虫尤其喜欢为害树势衰弱的半干枝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
体黑褐色,筒形。
触角棕色,末端3节特化为单栉齿状。
前胸背板发达,似帽状,可盖着头部。
鞘翅密布初刻点,后端急剧向下倾斜,斜面有两个刺状突起。
卵白色,卵形,半透明。
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乳白色,略弯曲。
蛹白色,离蛹形。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
以成虫在枝干韧皮部越冬。
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为害,4月下旬成虫飞出交尾。
将卵产在枝干韧皮部坑道内,每坑道产卵百余粒不等,卵期5天左右,孵化很不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