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宣城八中夏经旺、胡霞、郑敏志人类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由此可知,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故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之说。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也使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完美。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其中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的中介是语言,决定了它是高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是低级的、原始的,但它们也是产生语言的基础,对语言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实物教学、音像教学等直观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思维形式。
它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语言既然是思维的中介,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产物,那么同时它也是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研究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或材料。
显而易见,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则有所不同。
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别很大,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说汉语的人与说英语的人的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中介语言是不同的,因此在他们脑中所形成的事物的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大多是不同的。
不难想像,说英语的人学汉语与说汉语的人学英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即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大有小,既有正面的促进也有负面的干扰,既有普遍性也有特异性。
学外语的人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的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特异性或差异性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性格、认知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环境(学校、社会、方言等)等。
下面仅以说汉语的人学英语为例来说明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
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动作为中介,汉语思维尚未形成,对他们学英语影响很小,他们可以同时双语学,也能学得几乎一样好;而对于4-6岁的儿童(学龄前),他们的思维发展到以表象为中介,汉语思维逐渐形成,未成定势,可塑性强,他们学英语时,汉语思维已潜在地影响到他们,但还不是太明显,也是初学英语的黄金时期。
另外,7岁前学生尚未系统学习汉语拼音,这对学英语发音是有利的。
当到了7岁以后,开始上小学了,汉语思维方式发展更快了,逐渐形成了习惯或定势。
因此,这时开始学英语,汉语思维的影响已难以避免。
而在中国,学生大多数到三年级时(即10岁左右)才开始学英语,此时汉语思维已基本形成,对学英语的影响较明显。
当然,这时比到成年后(18周岁后)学英语还是要好得多。
10岁左右记忆力、模仿力、好奇心都很好,这也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学英语,受汉语思维影响越小,因此效果也越好,发音也越地道。
凡是影响语言思维的因素,对学英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外,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人(即能用眼、耳、口、手、身、脑等学习,能凭借语言、动作、情境等学习的人),学英语时,觉得容易些。
当然,语言中枢越发达的人,学英语也快一些。
另外,我们必须申明,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促进作用和干扰作用。
促进作用是指学习者可借助和利用汉语较快地学会英语,而干扰作用是指学习者的汉语思维能妨碍他和她掌握正确的英语,导致他和她犯语言错误。
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双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是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
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系统(发音、词汇、语法等)和文化习俗等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相似与相异的特征。
在中国,学生在学英语的基础阶段,甚至在更长阶段,一方面由于已习得和掌握了汉语,另一方面由于对英语规则、现象、文化了解得不多,每碰到一种新的规则或现象,他们便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汉语来对比衡量。
一般而言,英语中与汉语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于掌握,而与汉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学生难以掌握。
如把“交通拥挤”误译为The traffic is crowded.实际上是The traffic is heavy/busy.将“给你”误译为Give you,实际上是Here you are.因此,针对学生在初学阶段倾向于利用汉语来学英语的这一特点,我们要有意识地对汉英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异同点,特别是相似而又有区别之处,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是排除汉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学英语的习惯的有效方法。
英语与汉语相同之处有很多。
它们都是符号系统,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几个部分,都有字(单词)、词(短语)、句、篇等结构的划分;它们都有体态语(手势、表情和姿势等);它们都有音韵美,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们都有表情达意的功能,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都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最有效的工具;它们都是思维的中介,都体现了特定的思维方式等。
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学英语,不仅要学语言知识,要学语言礼节,要学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训练语言思维和发展语言技能,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学语言贵在交流、交际与运用。
无论学英语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重过程,感受它、积累它、练习它或运用它;都要接受不同形式的测评。
教语言时,教师都应渗透品德教育、文化意识教育等。
总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好汉语也有利于学好英语,反之亦然。
相比而言,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则更大、更多,研究起来更难也更重要。
它们的符号体系、语音体系、词汇根本不同;它们的语法大异小同,它们的文化根源不同,英语是以基督文化,圣经文化为基础,而汉语则是以儒家文化、道教为基础的。
体态语是交流中辅助的“语言”方式,也含有思维和文化的因素。
如V形代表胜利,是邱吉尔首创的;示意别人过来时,我们是举右手,掌心朝下,上下挥动手指,而说英语的人则是伸出右手,掌心朝上,捏拢四指,前后弯动食指,而我们则认为这样是呼唤佣人或地位低下的人的。
汉语无词形变化,无时态变化,表达方式更形象具体,用多种修辞手法,中国人思维偏右脑型;而英语则富于词形变化,有多种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英语表达方式更客观抽象,少用修辞手法,说英语的人思维偏左脑型。
究竟什么原因产生了语言上的众多差异的呢?我想原因有多种。
我们已知道语言是思维的介质,而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凡是能影响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也势必影响思维形式,随之影响语言的内容或表达方式。
地域、气候、观念[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间观、金钱观、知识观等)、审美观等]、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意识等都影响着人的思维或语言形态。
长期以来,英美等西方人多尚智(崇尚科技),尚动(崇尚运动),崇尚自然(勇于探险、探求自然秘密等),崇尚法律;崇尚竞争(竞争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普遍存在);而中国人多尚德(崇尚品德与修养),尚静(崇尚静以养心,练气功、以静制动),崇尚人文(注重文化、历史、传统、习俗等),崇尚和谐,崇尚情感(注重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复杂)。
西方人重工作(重时益、重管理),而中国人重生活(重吃喝、重闲聊)等。
这一系列对思维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一体化,政治、经济、文化(在相互渗透中)在一体化,我们的语言(在相互学习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相互影响中)也在一体化,特别是Internet为这种一体化插上了翅膀。
下面举例说明以上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英国天气多变,谈天气成了日常话题。
英语根源于英国,现代英语已很完美,英国人很少改变它了,但英语进入美国后,则变化很大。
从单词拼写到发音都有较大的变化。
如centre→center,post→mail, a(ss)等中的a发/a:/ →/æ/等。
风格变化也较大,显得更简洁,可能与美国人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
E-mail English(也可以说是网络英语)的诞生对英语发展或冲击也很大,从拼写到语法,都将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很多“垃圾英语”。
正如汉语有很多方言,它们的发音、词汇、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或语法)有很大差异,英语也是一样,英语的本土化是必然的,故有British English, American English, Canadian English, Australian English, HK English,Chinese English(Chinglish)等。
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发音本土化,标点本土化,词汇本土化(如拜拜表示Bye-bye),语法本土化(在造句、翻译、写作、会话时体现的尤为明显),交际用语本土化、话题本土化,文化意识本土化。
以下是一些例子:/e/、/aI/、/eI/、/b/等音标与汉语拼音形状相似,故常被误读成汉语拼音。
“我国人口多”常被译为Our population is many/Our country has many people.实为:The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is large.见到英国人时,可能会问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 等。
很多中国人爱追问工作、年龄等隐私,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大忌!像“Tomorrow will rain.”“Give you.”这样的表达经常出现。
有时英汉混杂,有的是洋泾滨如Long time no see.更多的错误是源于汉语语法上的如“I by bike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I ride a bike to school.”,综上所述,我们在学英语会遇到很多困难或问题。
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出现的汉式英语表现形式也是很多的。
其中影响我们学英语最广泛的,最大的,时间最长的算是汉语思维了。
在汉语思维中又算汉语语法影响最大。
语法是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因此,初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不习惯英语思维(特别是英语语法),常常会问为什么。
他们常常背许多语法规则,许多词汇,却不知其变,不能灵活运用,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徽,会慢慢对学英语失去信心。
英语真得很难吗?其实不然,我们有很多办法应对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主要是我们要科学地、有目的地、针对性强地比较英语与汉语,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分析Chinglish形态和发生规律。
我们要剖析汉英思维,力求趋利避害。
我们要着重克服汉语思维对学英语带来的干扰。
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汉语思维如何影响学英语,努力探究Chinglish的规律,并着力研究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