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精练新版北师大版20180227540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精练新版北师大版20180227540

第2节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一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化石
(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2)意义: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

2.化石在地层中的规律
(1)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

(2)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3.化石与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例如,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和我国发现的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证实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4.生物总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知识点二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5.前寒武纪时期
依次出现了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原生动物。

6.古生代(约始于5.4亿年前)
(1)植物依次出现了裸蕨类、石松类、蕨类;
(2)动物依次出现了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

7.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
(1)陆地上主要的植物是裸子植物;
(2)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类和鸟类。

8.新生代(始于6 500万年前):陆地上占优势的脊椎动物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占优势的植物是被子植物;600万年~400万年前, 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知识点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9.达尔文的环球考察
考察发现: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因为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

10.人工选择的启示
(1)实例: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

(2)启示: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11.自然选择
(1)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2)内容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条件等,从而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

③遗传和变异:具有某些适应环境变化的微小变异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性状。

④适者生存: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形成一个更加适应环境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

(3)特点
①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③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知识点一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C)
A.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
B.现存的各种生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2.下列对地层中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较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较低等,较简单
B.较晚近的地层中,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C.较晚近的地层中,有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化石
D.较晚近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3.马的进化过程说明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进化的结果主要是使生物(D)
A.运动能力增强
B.取食与避敌能力增强
C.种族延续能力增强
D.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增强
4.“始祖鸟”化石是下列哪项的典型的证据?(C)
A.是两栖动物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B.是鸟类进化为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C.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D.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典型证据
知识点二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5.在古生代早期,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的是(B)
A.寒武纪海洋动物化石
B.三叶虫类无脊椎动物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
6.下列哪组动物是中生代早期开始出现的?(C)
A.鱼类和两栖类
B.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C.哺乳类和鸟类
D.两栖类和爬行类
7.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B)
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知识点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8.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如图)。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D)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9.(2017·甘肃庆阳中考)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体色叫保护色,如枯叶蝶颜色枯黄,竹节虫体表翠绿。

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动物具有保护色的本质原因是(D)
A.主动适应
B.被迫适应
C.变异作用
D.自然选择
10.(2017·山西太原中考)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B)
A.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B.生物体的器官越用越发达,而且这种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C.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

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

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A)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2.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早期,海生的藻类植物繁盛,到了古生代中期,原始陆生植物开始出现,到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到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

上述现象所不能说明的进化事实是(D)
A.进化方向是由水生到陆生
B.藻类植物是原始、低等的类群
C.被子植物是高等的植物类群
D.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
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D)
A.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发挥作用
C.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
D.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4.下图为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的次序示意图,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答案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进化地位上物种A比物种B高等。

(2)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
答案有可能。

物种B出现时间早,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出现,仍然存在。

1.导学号80654003三叶虫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下图为甲、乙、丙、丁四种三叶虫的生存年代,图中黑色长条代表该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范围。

若某地层是在寒武纪时沉积形成的,且含有三叶虫化石,则下列对此地层的推论最合理的是(C)
A.只会有甲种的三叶虫化石
B.只会有乙种的三叶虫化石
C.不会有丙种的三叶虫化石
D.不会有丁种的三叶虫化石
2.(2017·江苏宜兴中考)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一项是(A)
A.爬行类→两栖类
B.低等→高等
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D.水生→陆生
3.(2017·广东中考)真菌使某森林中树干的颜色由褐色变成灰白色。

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数量变化结果是(D)
4.导学号80654004(2017·山东东营中考)长期使用克霉唑乳膏治疗足癣,药效会逐渐下降,原因是(C)
A.药物的使用量过少或药效不稳定
B.药物使病原体慢慢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少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病原体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药物的环境
动物的体色往往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将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有同学想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一)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二)作出假设: 动物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或动物的保护色不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

(三)实验过程如下
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在上面均匀地撒上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其中3个学生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

另外3个学生记录“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直到大彩纸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不再选择为止。

剩下的小纸片作为“幸存者”,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

假若“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都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至少4次,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一张大彩纸、3个学生分别模拟生活环境、捕食者。

(2)为了保证实验的可信度,该实验要多重复几次。

(3)经过几代的选择,幸存下来的“猎物”的体色与背景相近,由此说明,保护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色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