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法修订之我见
前不久,在最新修订的《婚姻法》中,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婚前贷款购买不动产产权归产权登记方所有,婚后父母为子女购买房产属个人财产”。
此法一出,社会哗然,有说早该如此的,有为家庭女性鸣不平的,甚至有丈母娘派大呼要开展反攻的…..一时间,报刊媒体、市井巷陌,舆论汹汹,各方意见不一。
有位哲人说过:看似偶然发生的事情,往往蕴含着它的必然性。
我想,此次修订《婚姻法》也是这样。
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自立自强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法律的修改,或许只是短短几行文字,影响的却不仅仅是无数受它保护与制约的民众,更倡导和维护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和进步观念。
平心而论,我认为它修改的好,修改的正当其时。
试想,如果在封建社会,在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知相夫教子的时代,在家庭收入完全依赖于男性一方的旧时代,执政者的立法机构是断然不敢冒着失去举国一半民心的危险抛出这样的法令。
但是,在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丰富和自强平等思想早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它的修订,则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就像早先被中国民众排斥,但在这些年,却广为我们,接受的聚餐吃饭AA制,一起吃饭、账单平均,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便是我的,一切干净利索,没什么负累,也没有要想着欠了对方人情,何时礼尚往来的烦恼。
在我看来,便是极好。
但是,《婚姻法》新修订的关于婚后财产问题的法条,要被适应了旧法若干年的所有公民接受并在思想上达成高度一致,尚需时日。
我认为,从现实的角度看,至少,在眼下的中国,财产问题是婚姻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新法一出,虽各方争议之声甚嚣尘上,但落到现实中,却不外乎也就是受益方、失意方和“巍然”制动方。
受益方就是原本家境比较殷实的,或者结婚之前经个人打拼较有积累且已经购买住房的人。
如果是旧法,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后,不仅自己要承受一定的精神痛苦,还会有一笔不小的财产损失,定然心痛,但新法施行后,就再无不清楚的财产纠纷。
当然,本人因某些自身过错等原因深感愧疚对方而主动赔偿的不能称其为“损失”。
对心甘情愿者,本无痛可言。
失意方自然就是指经济上不独立的人了。
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在广大农村,女性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较多,没有工作的女性,结婚后,不用说要承担所有的绝大部分的家庭劳动,就算是有工作的后来也有可能为了家庭和孩子而甘于付出,退居幕后,将经营家庭当做人生的全部。
她们的贡献并不比所谓的挣钱养家的丈夫少,可是,在新法推行之后,若是某天两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分道扬镳了,善良而有悲悯心的,或许还会顾及曾经的相濡以沫付些赡养费,没良心的睁硬眼撒手不管,那么青春不再,又身无一技之长的女方,剩下的岁月又该怎样?这便是我认为新法不合人情的地方,它没有顾及中国目前相当一部分弱势人群的实际情况,弱势群体如果在法律上都还无法得到保障,又该何去何从?但它同时也提醒和激励了没有收入的人群,不要为了对方和家庭而放弃自己的事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工作,经济独立,才能保障人格独立。
巍然制动方,就是已有对策的人群。
国家的大法一改,在房产证上署上夫妻两人的姓名,任法律变动,我自巍然不动。
或者经济独立的单身者,本来就有自己的计划,又与他人何干。
这是最潇洒的类型了。
话说回来,日本法律规定,离婚时女方可获财产的70%,,但我认为这正是其大男子主义社会的体现,由于女性在人格方面处于附属男性的地位,这就只有靠法律给予她们更多的保护。
中国新婚姻法的修订,弘扬的,是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鼓励的,是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出来。
最终表现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关于“乞丐一族”
在辞海上查乞丐是靠向人要钱要饭过活的人,可是我印象最深的乞丐给我的感觉却完全不是乞讨者。
他们的地点一直固定在家乡最繁华街道的街角,不像一些乞丐靠出卖尊严来维持生计的乞丐,他们坐在那里,地上有个破旧的小音箱,一个戴帽子的爷爷在拉二胡,一个老奶奶可能是不会使用乐器的缘故吧,她拿了面锣半随音乐半随心情的敲击着,还有个爷爷可能是主唱,他唱的很是陶醉的样子,唱的该是哪个时代的老歌,我不会却觉得调子很熟悉。
一个盒子摆在地上,里面是过往行人投进去的零钞,有人给钱时,歌声乐声并不会中断,但是他们会向你点头表达谢意。
不知为何,突然竟有种这几位老人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感觉,,在街头,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