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天府中学2016年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中国的疆域(一)疆域1.优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我国在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即温带地区(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2. 国土辽阔我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东部临海:由北向南(纬度由高到低):①渤海(内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海峡: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琼州海峡(内海);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邻国:F韩国、G日本、H菲律宾、I马来西亚、J印度尼西亚等6 个。
接壤的邻国有:A俄罗斯、B蒙古、C朝鲜、D哈萨克斯坦、E印度、K缅甸、M老挝、N越南等14个。
既是隔海相望的国家又是陆上接壤的国家:朝鲜、越南3.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三级。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共有34个,包括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4 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
(34=2+23+4+5)我国的四至点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曾母暗沙;最东: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西:帕米尔高原;北回归线经过的省区(自西向东):云南、广西、广东、台湾(云、桂、粤、台)。
跨经度最大:内蒙古;跨纬度最大:琼;面积最大、邻国最多:新;(二)人口1. 中国人口特点(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13.4亿,占世界人口的1/5);(2)人口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较大;2.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 人口分布:平均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千米;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
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三)民族1. 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东北。
2.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地形和地势1. 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界线第二级阶梯界线第三级阶梯地形类型高原、盆地①昆仑山②祁连山③横断山高原、盆地④大兴安岭⑤太行山⑥巫山⑦雪峰山平原、丘陵主要地形区A青藏高原E柴达木盆地F准噶尔盆地G塔里木盆地H四川盆地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I东北平原J华北平原K长江中下游平原2.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侧地形区东侧地形区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横断山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北侧地形区南侧地形区祁连山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秦岭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1)山脉:东北-西南走向:○1大兴安岭,○2太行山,○3巫山;东西走向:○4天山,○5昆仑山,○6秦岭;西北-东南走向:○7阿尔泰山,○8祁连山;南北走向:⑨横断山,弧形山脉:○10喜马拉雅山。
(2)A 青藏高原(最大、最高、雪山冰川); B 内蒙古高原(第二大高原,平坦无垠);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纵横);D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3)盆地E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一阶梯);F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最北);G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H 四川盆地(最湿润,种植业发达);(4)平原:I东北平原,J 华北平原,K长江中下游平原;(3)河流:a塔里木河,b 长江,c珠江,d 黄河,e雅鲁藏布江;(二)气候1. 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南北纬度跨度大),(另受偏北的寒冷干燥冬季风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
)2. 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
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地势(地势高)。
3. 重要的等温线和我国的气温之最:成都地区冬季气温一般在00C以上;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纬度因素);夏季最热的地是新疆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4. 我国的温度带:从北向南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有一个青藏高原区。
成都处于亚热带。
5.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6. 重要的等降水量线和降水之最: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同;成都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量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
7. 根据各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把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成都属于湿润地区。
8.我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e高原山地气候(三)河流1.长江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最终注入东海,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最终流入渤海,黄河的流向呈几字形。
2.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3.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 因此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因此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4.黄河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三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交通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国交通运输网分布“东密西疏”,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
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是北京。
2.读下图,我国的“三横五纵”,主要铁路干线和我国六个主要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京蓉四州)分布,重点记忆: 铁路 干线(二)农业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2. 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3. 三大产棉区:○1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2黄河流域华北平原、○3长江流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工业1.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四 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降低,影响因素纬度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少,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逐级下降,呈阶梯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
(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四大地理区域: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南北干线东西干线:⑥包兰线、⑦陇海线、⑧兰新线、⑨青藏线①京沪线、②京九线、③京广线、④焦柳线、⑤宝成线——成昆线、⑩京哈线 铁路枢纽城市:A 北京(京沪线、京广线);B 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C 成都(宝成线、成昆线)D 郑州(京广线、陇海线)E 徐州(京沪线、陇海线)F 株洲(浙赣线、湘黔线、京广线)①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接近,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布接近,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②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降水的影响。
③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山,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吻合,主导因素是地形。
3、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全部记住)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带与暖温带带的分界线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⑸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比较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特征平原、高原为主复杂多样,五种地形都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1月均温0度以下0度以上年降水量400—800mm 800mm以上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河流特征流量小,有结冰期流量大,无结冰期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文差异农业耕地类型旱地水田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到三熟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糖料作物甜菜甘蔗传统交通陆运水运传统民居墙体厚屋顶坡度大五北方地区(一)自然特征与农业1、范围: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在图相应位置中填出地形区名称)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把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黄土地”。
5、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棉花、甜菜、大豆等6、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采取南水北调等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二)东北三省1、东北三省的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2、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主要平原是东北平原。
3、东北地区有中俄两国的界河是黑龙江、乌苏里江;中朝两国的界河是鸭绿江和图们江。
4、东北三省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5、历史上,东北平原北部地区人烟稀少,沼泽遍布,被称为“北大荒”;东北平原因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地势平坦,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是我国商品粮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5、东北三省煤、铁、石油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是我国最大和最早的重工业基地。
6、东北三省工业的主导部门有石油、化工、机械和钢铁。
(三)、黄土高原1、该区东起E太行山,西至F乌鞘岭,南连D 秦岭,北抵长城,右图中C为祁连山。
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形成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土质:黄土疏松多孔隙。
植被:植被稀少。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放牧,修路、开矿等活动,破坏植被,使地表疏松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对农业的影响:带走地表肥沃土壤,破坏农田,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对河流的影响: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5、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退耕还林、还草;过渡放牧处减少牲畜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