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疗药

化疗药

1.5-FU给药途径:静脉作用:5-FU是尿嘧啶5位上的氢被氟取代的衍生物,进入细胞后转化为单磷酸脱氧氟尿嘧啶(FdUMP),后者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S)的活性,进而阻止脱氧尿苷酸(dUMP)转变为脱氧胸苷酸(dTMP)干扰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的合成,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副作用: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注射局部有疼痛、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

其他:常有脱发、红斑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手足综合征及暂时性小脑运动失调,偶有影响心脏功能。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避光置阴暗处保存,温度不应低于10℃,亦不宜超过35℃。

治疗期涂药范围有炎症,停药后炎症消退。

本品可引起严重的皮肤刺激,尤其在日光下。

常见剂量:一般为每千克体重15mg,溶于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滴注2~8小时,每日1次,连续5日,以后将剂量减半,隔日1次,直至出现毒性反应。

(400mg/m2静脉推注,第一天,然后1200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总量2400mg/m2,输注46-48小时))2.奥沙利铂给药途径:静脉作用:奥沙利铂为新型第3代铂类化疗药物,与其他铂类药物相同,均以DNA 为作用部位,铂原子与DNA链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阻断DNA复制和转录。

副作用:胃肠道、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反应。

总体上,这些不良反应在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亚叶酸联合使用时比单独使用5-氟尿嘧啶/亚叶酸时更常见、更严重。

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常见,面色潮红。

全身异常 :发热,疲劳,过敏/过敏性反应,无力,疼痛,体重增加;胸痛,体重减轻 (转移癌治疗) ;少见免疫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

中枢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异常* :很常见,外周感觉神经病变,头痛,感觉异常 ;常见头昏,运动神经炎,假性脑膜炎 ;少见构音障碍。

胃肠道异常:很常见,腹泻,恶心,呕吐,口腔炎/黏膜炎,腹痛,便秘,厌食 ;常见消化不良,胃食道返流,呃逆 ;不常见肠梗阻、小肠梗阻 ;少见结肠炎,包括由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

代谢营养异常:常见,脱水 ;不常见代谢性酸中毒。

肌肉骨骼异常:很常见,背痛 ;常见关节痛、骨痛。

血小板、出血及凝血异常:很常见,鼻出血 ;常见出血,血尿,血栓性深静脉炎,肺栓塞,直肠出血。

精神异常:很常见,抑郁、失眠 ;常见紧张。

防御机制异常:很常见,感染。

呼吸系统异常:很常见,呼吸困难,咳嗽 ;常见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少见间质性肺病,肺纤维化**。

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异常:很常见,皮肤异常,脱发 ;常见皮肤剥脱 (例如手足综合征),红斑疹,皮疹,过度出汗,皮肤附属组织异常。

影响其它感觉器官的异常:很常见,味觉异常 ;不常见耳毒性 ;少见耳聋。

肾脏以及泌尿系统异常:常见,排尿困难,尿频和排尿异常。

眼睛异常:常见,结膜炎,眼睛功能异常 ;不常见视力敏度一过性减低,影响视野的异常,视神经炎。

异常实验室参数: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 ;生化指标异常肝胆异常:极少见(≤1/10000) ,肝窦阻塞综合征,由此,临床表现可能包括门静脉高压症和/或转氨酶升高。

胃肠道毒性:严重的腹泻和/或呕吐可能引起脱水,麻痹性肠梗阻,小肠阻塞,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肾脏功能的损害,尤其当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联合使用时。

神经系统:外周感觉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末端感觉障碍或/和感觉异常。

伴或不伴有痛性痉挛,通常遇冷会激发。

注意事项:对铂类衍生物有过敏者禁用;妊娠及哺乳期间慎用。

常见剂量:辅助治疗时,奥沙利铂推荐剂量为85 mg/m2,静脉滴注,每2周重复1次。

共12个周期(6个月)。

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奥沙利铂的推荐剂量为85 mg/m2,静脉滴注,每2周重复1次。

应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剂量调整。

将奥沙利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以便达到0.2 mg/mL以上的浓度),持续输注2-6小时。

3.伊立替康给药途径:静脉作用:伊立替康是一种天然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发挥细胞毒作用。

其能选择地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Ⅰ,对DNA空间构型、复制、重组、转录及有丝分裂等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干预功能,使DNA单链及双链断裂,从而诱导癌细胞凋亡。

副作用:胃肠道:迟发性腹泻,其他胃肠反应有腹泻及/或呕吐伴随脱水症状。

少于10%的患者发生与本品治疗有关的便秘。

少见发生肠梗阻报道。

其他轻微反应如:厌食、腹痛及黏膜炎。

血液学: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急性胆碱能综合征:早发性腹泻及其他症状,腹痛、结膜炎、鼻炎、低血压、血管舒张、出汗、寒战、全身不适、头晕、视力障碍、瞳孔缩小、流泪、流涎增多,以上症状于阿托品治疗后消失。

其他作用:早期的反应如呼吸困难、肌肉收缩、痉挛及感觉异常等。

常见脱发,为可逆的。

12%的患者在无感染或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情况下出现发热。

轻度皮肤反应,变态反应及注射部位的反应尽管不常见,但也有报道。

实验室检查:血清中短暂、轻至中度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水平升高,短暂的轻至中度血清肌肝水平升高。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时间亦不得少于30分钟或超过90分钟。

当腹泻发生时,患者应及时就诊,目前,推荐的抗腹泻治疗措施为:高剂量的氯苯哌酰胺(2mg/2小时)这种治疗需持续到最后一次稀便结束后12小时,中途不得更改剂量,本药有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危险。

故所有患者以此剂量用药一方面不得少于12小时,但也不得连续使用超过48小时。

除抗腹泻治疗外,当腹泻合并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计数<500/mm3时,应用广谱抗菌素预防性治疗。

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应采取避孕措施。

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患者应注意,在使用本品24小时内。

有可能出现头晕及视力障碍,因此建议当这些症状出现时请勿驾车或操作机器。

常见剂量:本品推荐剂量为350mg/m2,静脉滴注30~90分钟,每三周一次。

4.卡培他滨给药途径:口服作用:卡培他滨是口服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可被肿瘤组织中较高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TP)转变为5-FU。

利用肿瘤组织中TP的活性比正常组织高的特性,达到选择性肿瘤内激活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肿瘤杀伤作用以及降低对正常人体细胞的损害。

副作用:消化系统:希罗达最常见的副反应为可逆性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胃炎等。

严重的副反应相对少见。

皮肤:在几乎一半使用希罗达的病人中发生手足综合征:表现为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无痛感或疼痛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水泡或严重的疼痛。

皮炎和脱发较常见,但严重者很少见。

一般不良反应:常有疲乏但严重者极少见。

其他常见的副反应为粘膜炎、发热、虚弱、嗜睡等,均不严重。

神经系统:头痛、感觉异常、味觉障碍、眩晕、失眠等较常见,但严重者少见。

心血管系统:下肢水肿较轻且不常见。

尚未见其他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血液系统:中性粒细胞减少且少见也不严重,贫血极少见也不严重。

其他:厌食及脱水常见,但重者极少见。

注意事项:有希罗达严重副反应或对氟脲嘧啶(卡培他滨的代谢产物)有过敏史者禁用常见剂量:每日2,500mg/m2/天,连用两周,休息一周。

每日总剂量分早晚两次于饭后半小时用水吞服。

如病情继续恶化或产生不能耐受的毒性时应停止治疗。

5.西妥昔单抗给药途径:静脉作用:西妥昔单抗可以竞争性抑制EGFR与其配体的结合,通过抑制与受体相关的酪氨酸激酶的活化而抑制细胞周期进程、诱导凋亡,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的产生,降低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其次,西妥昔单抗还具有激发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效应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杀伤效应发挥间接抗肿瘤作用。

副作用:本品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大多可耐受,最常见的是痤疮样皮疹、疲劳、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和便秘等。

其他不良反应还有白细胞计数下降、呼吸困难等。

皮肤毒性反应(痤疮样皮疹、皮肤干燥、裂伤和感染等)多数可自然消失。

少数患者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输液反应、败血症、肺间质疾病、肾衰、肺栓塞和脱水等。

在接受本品单药治疗和本品与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的患者中,分别为5%和1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

注意事项:使用本品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静脉注射本品20mg,并观察10分钟以上,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慎用,但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本品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毒笥反应,此类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避光。

轻至中度皮肤毒笥反应无需调整剂量,发生重度皮肤毒性反应者,应酌情减量。

孕妇及未采取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慎用。

因本品可通过乳汁分泌,故哺乳期妇女慎用。

在本品对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尚未得到确认前,儿童禁用。

严重的输液反应发生率为3%,致死率低于0.1%。

其中90%发生于第1次使用时,以突发性气道梗阻、荨麻疹和低血压为特征。

因部分输液反应发生于后续用药阶段,故应在医生监护下用药。

发生轻至中度输液反应时,可减慢输液速度或服用抗组胺药物,若发生严重的输液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液,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及输氧等治疗。

部分患者应禁止再次使用本品。

此外,在使用本品期间如发生急性发作的肺部症状,应立即停用,查明原因,若确系肺间质疾病,则禁用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常见剂量:推荐起始剂量为400mg/m2,滴注时间120分钟,滴速应控制在5ml/min 以内。

维持剂量为一周250mg/m2,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6.贝伐珠单抗给药途径:静脉作用: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地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并阻断其生物活性。

贝伐单抗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位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Flt-1和KDR相结合,通过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失去生物活性而减少了肿瘤的血管形成,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副作用: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穿孔,出血,包括较多见于 NSCLC(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出血/咯血,动脉血栓栓塞。

注意事项:在发生了胃肠道穿孔的患者中,应该永久性地停用贝伐珠单抗;发生了气管食管(TE)瘘或任何一种4级瘘的患者,应该永久性地停用贝伐珠单抗。

对发生了胃肠道以外的内瘘的患者,应该考虑停用贝伐珠单抗。

在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过程中发生了3级或4级出血的患者,应该永久性地停用贝伐珠单抗。

通常根据影像学或临床症状、体征判断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都为贝伐珠单抗临床试验的排除人群。

在具有先天性出血素质和患有获得性凝血病的患者中,或者在开始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之前服用全剂量抗凝血剂治疗血栓栓塞的患者中,还没有获得有关贝伐珠单抗安全性的信息,因为此类患者往往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