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的致良知

王阳明的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 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 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 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 又不是道德?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 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 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 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 境界。
心中有贼,客观存在,那么何谓心中之贼呢?首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老先生是怎么说的,他认为人的心里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 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本能欲望,自我代表理性,它按现实世界的 实际情况行事,控制和压制本我的无理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一匹野马, 自我就是这匹野马的骑手,超我是心理中高尚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常说 的良知一类的东西,代表心理中存在的理想因素,自我和超我常常联合 起来同本我作斗争,平时我们说得心里很矛盾,就是本我同自我在较量。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心中之贼显然就是本我,如在股票期货交易中, 本我表现为贪婪,恐惧,侥幸,嫉妒,报复,赌性 ……具体的讲想盈怕 输就是贪婪+恐惧,交易中稍有盈利掉头就跑,害怕到手的钱装不到自己 兜里;该止损时不止损,就是侥幸:进而逆势加仓就是嫉妒+报复;拿整 个仓量做交易就是赌性。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 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 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 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 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 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 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 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 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 这个社会不是真道:“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疑矣。”
人之根本,就是良知,即人之所以 为人的根本。那么那些小偷、强盗有良 知吗?有,只不过被蒙蔽而已,擦去灰 尘、除去欲望,即现良知。用良知指导 你的行为即达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要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 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 是格物。”
1 、实现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 物”的致良知上。
2 、教育的价值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渔, 而非授人以鱼的内在逻辑。 3、教育的平等及教育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变。
4 、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 “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
当你们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理 想、宏伟的抱负!但三年后为和结果大不同呢?这就是因为 你们没有真正做到“致良知”,没有找到做人的根本,没有 坦然面对人生,没有深挖自己的潜力、智慧,没有做回最优 秀的自己,所以人生途中迷失了!可惜啊!
日本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学,他们十分看重 阳明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说法,要求以实际 行动变革社会。因此有很多人认为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日本迅速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主要还是他们 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但日本人中有很多人服膺王阳明,却是事实, 比如曾经打败北洋水师和俄国海军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就说他说 一生唯服王阳明。上个世纪初的许多中国仁人志士看到曾经打败过 自己国家的人都这么佩服王阳明,于是也就开始研究起了阳明学, 等同于把自己老祖宗的宝贝从别人手里又拿了回来。
致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 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 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 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 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 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 过程,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 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 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这个概念来源于孟子。孟子的原话是“不虑而知, 良知也”。意思是说,人还没经过思考和考虑,就本原地 知道的东西,就称之为“良知”。这里,是肯定了“良知” 的先验性。所谓先验性,就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良知, 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存在于我 们的意识当中,由于它是先验的,还没有人的后天的经验 意识的掺杂和污染,所以它十分纯粹。这就是“良知”在 哲学上的本义。在这个意义上讲,“致良知”,就是教人 在心性修炼上,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复位到人的先 验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也就是禅 宗说的“明心见性”。
良知是指人的不依赖于环境、 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与道德 情感。即天理。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阳明与弟子讲学至深夜,一个学生弄不明白良知究竟是什 么。突然,房上瓦响,从梁上簌簌地落下一些灰尘。紧接着,门外一阵骚乱,卫兵大喊抓贼。须 臾,房门敲开,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偷卫兵押了进来,等候阳明发落。王阳明让他们散去,指着小 偷对众人说,我把他的良知找出来,你们就明白了。 说着,阳明向小偷道:“把衣服脱了。”众人大惑不解,小偷更是惊惧交加。奈何被抓了现 行,身不由己,只得战战兢兢,依言而行。阳明不停地叫他脱,一直脱到只剩一个裤衩。 这回,任凭疾言厉色,小偷确实死活不肯再脱,并高声喊道:“打我也罢,杀我也罢,就是 不能再脱。”阳明问他为何,小偷支支吾吾说不出来。阳明指着他向众人道,这就是良知。在情 感,是羞耻之心,升华到理性的选择就是是非之心 ——脱外衣可,一丝不挂,不可。这才是人之 为人的根本。 小偷哭了,给阳明下跪道:“我为生计所迫干此行当,从来就没有人尊重过我,我自己也瞧 不起自己。做贼这几年,被人逮住后只有被打被囚的份,从没有人说过我还有良知,只有您还把 我当人看,我不能辜负您。今后如果再偷,我自己杀掉自己,宁可去死,也绝不能再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