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搭建课程体系架构
搭建符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规范,适应示范专业群各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共建共享特点的课程体系结构框架是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项工作。
专业群课程体系由“通用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顶岗实习”三大模块构成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各课程模块组成、特点以及学时安排说明如下:
专业群通用能力课程:
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职业指导(专业指导与就业指导)
专业群基础能力课程(共享部分):
电工基础;机械基础(机械知识);机械与电气识图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基础能力课程:
图1. 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架构 专业能力课程
电子技术与实训;*电气CAD;*传感器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维修电工技能;变配电运行与安全用电;电机与拖动技术;PLC基础应用与变频调速;*PLC与触摸屏技术;*; **步进与伺服控制技术; **数控机床电气线路检修;**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顶岗实习
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基础能力课程: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基础能力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与实训;solidworks应用;机电传动;液压与气动技术;职业认知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电机与拖动、机械夹具及设计、传感器应用技术、变频与步进与伺服控制技术、、PLC与触摸屏技术、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实训、机器人保养与维护、顶岗实习。
通用能力课程模块——“通用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体育》、《英语》、《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教学目标,具体包含哪些课程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
但示范专业群生源基础特征调研结果(针对在校学生、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尤其是在校学生、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合理诉求,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标准中得以反映。
例如,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建议在赴企业顶岗实习之前进行相关教育(顶岗实习前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这样的合理诉求应该在《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中得以反映。
可以将该课程教学安排在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学生入学之后(第1学期),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重点;第二阶段
安排在顶岗实习之前,除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之外,增加顶岗实习前教育,向学生说明顶岗实习独特的育人功能,交代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成功就业。
●专业能力课程——由“基本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
课程”三个子课程模块构成。
“基本能力课程”以夯实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培养专业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从中筛选出若干门示范专业群共享课程,以此体现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建共享特点。
“核心能力课程”以学习特定专业核心技术知识、培养对应职业岗位技能为教学目标,包含相应工种及职业资格等级技能训练课程也应包含在此子模块之内。
“拓展能力课程”以拓展专业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职业岗位迁移(转岗)以及岗位层次提升适应性为教学目标。
还可设置几门面向示范专业群全体学生的选修课,进一步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建共享特点。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方针,其中的“顶岗实习”应该在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架构中得以体现。
●学时安排——在示范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须制定各专业及各层次整个
培养期的教学计划,一般需参照学校相关规定确定以上各模块的总学时数,尤其是其中的专业能力课程模块的学时数。
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拟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教学对象、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拟定(设计)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全部课程的《课程标准》是示范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工作环节,应该按照规范统一的《课程标准》模板(参考附件2.2),从“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
四、重点建设共享优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山东省技工院校省级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和项目申报书要求,在示范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须重点建设2门以上(含)共享优质课程,每个
专业须重点建设2门以上(含)专业核心课程。
关于重点建设共享优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具体说明如下:
●共享优质课程建设——为夯实示范专业群全体学生的电气技术和机械技
术基础,体现示范专业群毕业生面向机电领域就业的特点,从基础能力子课程模块中选择《电工基础》和《机械基础》2门共享优质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确保示范专业群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从各
专业核心能力子课程模块中选择以下7门专业核心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其中,示范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重点建设《电工基本操作》、《电机与拖动实训》和《PLC应用技术》3门专业核心课程;示范专业群中的覆盖专业(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重点建设《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装调》2门专业核心课程;示范专业群中的新建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重点建设《电子技术》和《交流调速技术》2门专业核心课程。
●重点建设方式——共享优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主要体现在《教
学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校本教材开发以及教学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其中,《教学设计》(参考附件2.3)拟针对相应《课程标准》的每个学习情境进行细化,作为重点建设工作的必选项;对应校本教材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则是重点建设工作的延伸和深化,作为重点建设工作的可选项。
五、按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校本教材开发任务
按照《山东省技工院校省级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和项目申报书要求,在示范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须完成《电工基础》和《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校本教材以及《企业供电》校企合作教材编写任务,还须主编和参编其他教材编写工作(至少2本)。
关于校本教材和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具体说明如下:●教材编写组织保障——工作应以学校(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组)为主导,
组成教材编写小组(每本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组须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设主编(组长)1人、副主编(副组长)1-2人、组员(参编)若干人,并聘请主审1人(校内外均可),按照商议确定的编写大纲以及编写组成员任务分工开展编写工作。
●教材编写质量保障——教材内容编排须适应项目教学或一体化课程教学
要求(参考附件2.4),编写完成并排版印刷出样书(10本左右),应至少召开一次论证会(邀请专家3-5人)进行审议,并进行认真修改之后才能正式印刷并交付使用。
校企合作教材特色——校企合作编写《企业供电》教材,应有明确的编写目的,至少有一部分内容能够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最好能够与“订单式培养”紧密结合,作为订单班相应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
以形成校企合作教材的特色。
六、分专业制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示范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应集中体现示范专业群建设成果,其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示范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
鉴于示范专业群学生来源(初中、高中)、培养规格(中级、高级、技师)和学制(三年、四年、五年)呈现多样化特征,建议专门设计示范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模板(参考附件2.5),分专业制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专门编制《示范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指导意见》,以促进示范专业群各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核心专业和两个涵盖专业之间的关系等。
鉴于重新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及其严肃的事情,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至少召开2次专家论证会并形成论证报告(参考附件2.6),邀请企业专家、校内外专家和专示范业群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等,对示范专业群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示范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指导意见》(初稿/讨论稿)进行仔细研讨,并根据研讨会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