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晚疫病侵染循环图示
有性阶段
症状
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初侵染源

带病种薯侵入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 主要以菌丝 的形态在块茎内越冬,第二年 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 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带 病种薯是晚疫 病唯一的初侵染来源。
由于部分(>1%)带病种薯并不 表现任何感病的症状,所以即使 严格挑选也无法保证所有种薯不 带病。 病菌富有生活力 , 形成肉眼可见的霉层
潜育期 :在感病品种上,最低温(夜间)为7℃ 及最高温
(日间)为15℃时,潜育期为9天,当夜间温度为17℃ 及
日间温度为28℃时,潜育期最短时间为3天。
发生发展

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 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 —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 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 4669㎡(7 亩 ) 地块内只发现了 1株 中心病株,10天后在中心病株的四周约 1000㎡面积内出现 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 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 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 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件下(地形、土壤、栽培方式、播期、密度、施肥水平、品种等)彼
此不同地段里的发展情况。2、获取晚疫病在区域里传播有关比较完整 的资料。3、调查统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技术措施的质量。4、收集详
尽的气象资料(生长期间每天的昼夜温度和湿度、旬均温、降水、湿
度等):在监测田距离气象站的距离不超过20km,以及在平坦地形及 无林的情况下的气象资料才能够利用。
种薯带菌—至少有1%带病种薯不可目测 见病用药—发病后侵染传播速度快 测报指导—有时茎部侵染很难察觉 预测初期—小气候也会影响茎部发病 干燥高温—茎部侵染=晚期的病害 田间病轻—茎部侵染导致贮藏期发病 预防为主—控制初侵染源,减轻病害
敬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
敬祝各位: 身体健康 一帆风顺 工作顺利
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按Cavalier-Smith(1988-1989)的生 物八界系统属假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属致病疫霉。 有性生殖方式:异宗配合 ,有A1和A2两种交配型 。 寄生范围: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 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组成日趋复杂 。
少损失 。

进行垄作栽培,可以避免田间地块内积水,能作到旱能灌, 涝能排,给马铃薯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收获前提早割秧,可以避免后期由于阴雨连绵,使晚疫病 病菌从植株上落到块茎上而引起腐烂。
播前种薯处理

选择适合的药剂对薯块进行处理以减轻或延缓晚
疫病的发生。

72%霜霉疫净(霜脲· 锰锌) 、58%甲霜灵· 锰锌 可湿性粉剂 500倍浸种20min。加入琥胶肥酸铜
(扫细、DT)或噻菌铜(龙克菌)可防治环腐病、
黑胫病等细菌性病害。
药剂防治

喷药时机要掌握在病害发生和流行之前。 初次用药的时机应在田间出苗率达到95%,苗高约10—15cm时进行。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
安克· 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 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 局部侵染 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 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 菌量(初始菌量)不高。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治策略
王玉兰
临洮县植保植检站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性 二、病原及症状 三、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四、防治策略
重要性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明,全世界现有马铃
薯栽培面积为1800万公顷,总产29500多万吨,中国已成为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 的国家,达400万公顷。我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建国到95年的40多年间一至徘
Hale Waihona Puke 病种薯侵入田间幼芽
孢子借助气流传到 邻近的植株上,并 感染贴近土壤生长 的下方叶片和茎部
受侵染后茎部产生的孢子囊很容 易被雨水冲刷下来引起感染生长 于深达10cm处的块茎 ;挖薯时由 于接触感病的茎叶或带病的土壤 而受感染。
叶部感染 在30℃高温 条件下不会产生孢子囊, 而茎部侵染依旧可以 产生多达20000个孢子囊。
发生条件

病菌的侵染及病害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我县在
7—9月份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很重。

入侵:潮湿条件下,10℃ 以下时需2.5—3小时, 15℃ 以下 时需2小时,20— 25℃ 时需1.5小时。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才能产生孢子囊(最适温度18— 22℃ )。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都要有水。
徊在10万亩左右,到现在种植面积增加到 60万亩左右。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真菌
侵染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是所有引起粮食作物产量损失的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 真菌病害。
危害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广泛分布于马铃薯产区,作为马铃 薯生产中的头号敌人,目前已列为世界最主要的 粮食作物病害之一,在多雨和气候冷湿的年份, 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40%。1996年,据 CIP估计,全球每年因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直接经 济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损失是53亿 美元,而这些国家是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和重要 的经济作物,他们所遭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要 重得多。在我国因晚疫病而发生的产量损失每年 平均达到10亿美元左右。我县每年因马铃薯疫病 危害造成 的损失也在8800吨左右。
防治策略
以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为基础,
结合预报,消灭中心病株,加强药剂防治 和农艺栽培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抗病品种始终是控制病害的根本出路。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 径。经过多年的试验筛选出的渭薯1号、渭薯8号、 陇薯 3 号、 5 号、 6 号、大白花等品种对晚疫病都 有较强的抗性,产量也比较高,现已大面积推广 种植,对控制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庄薯3号、陇薯7号等这 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 制宜选用。
发生期调查

晚疫病在发现中心病株后,选2~3块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定点系统调 查,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每块田定5个点(其中2个点定在 中心病株附近),每点查30~50株,每5天调查1次至收获前15天为止, 每次调查、记载发病叶片、严重度和病株数。

调查需要达到的目的:1、查明马铃薯晚疫病在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条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
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 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消灭初侵染源来。
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 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地膜种植,可以提早收获,躲过晚疫病的发生期,从而减
发生初期的调查

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时期,相对湿度连续48小时高于75%, 气温不低16℃,则14—21天后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

晚疫病一般在马铃薯开花至成熟时期发生。比较潮湿的地
段如低洼地、山谷地、河流及其它水域旁的地块,雾大和 露水多的林带之间的地方等出现得比较早。早熟、感病的 品种出现得早。一般在马铃薯孕蕾期开始调查,为了发现 始发病症,应该拨开茎叶,仔细检查接触土壤的下层叶子 或是位于靠近土表的叶子。
倍液、58%甲霜灵· 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0%琥· 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
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值得注意的是甲霜灵等药剂的使用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尽可能交 替用药。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