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20120608
修身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道德经-第十章
译文:守护灵魂与坚持大道,能够互不分离吗?聚合精气归于柔顺,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洗涤微妙 的心境,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顺应自然吗?感官活动,能够坚守宁静吗?通达四 方,能够自己认为无知吗?
养生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五色缤纷使人眼瞎,五音繁乱使人耳聋,五味混杂使人口伤,纵马驰骋围猎使人内心疯狂, 金玉宝物使人德行败坏。 因此,圣人只为温饱生存,不求纵情声色。所以,抛弃物欲,只求温饱。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
孔子问礼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 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 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 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 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 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
修身
译文: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宠辱感到惊恐,失去宠辱 也感到惊恐,这就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不安。 为什么说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自身的私利;如果 我没有自身的私利,我还有什么祸患? 因此,以珍贵自身的细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以爱惜自身的细想治理天下的人, 就可以委托天下。
译文:道是空虚的,然而使用它或许不会穷尽。深邃啊!好像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又好似实有而 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家之子,好像是在天帝之前。
治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像刍狗 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长。 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吗?空虚却不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 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空虚百姓的心灵,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 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用。用无为 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大治的。
论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饶尚宽《老子》
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一派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 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 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 的著作。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 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 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 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 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 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 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子 》成书远在孔子之后。 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考古学家推断 它写定的时间为战国中期,至迟不晚于公 元前300年。由此可以断定,《老子》成书 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这一段时间是无可 怀疑的。
旁白
老子在出关之前,曾担任过周代的藏书室史官一职。 这正影响了他的学说产生。因为作为守藏室史官,不 但有机会阅读大量官府藏书典籍,从中吸取丰富知识 。 此外,老子身为周室史官,除了掌管书籍收藏及纪录 历史外,也须兼理天文、地理、占卦、卜筮之事,故 此史官都熟知占卜与阴阳学说,因而能够启发到史官 ,从天道(天命)去看世道和人道。因而成就了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 思想。
因此,有了器物可以带来便利,器物中空才能发挥作用。
论道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 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就是车、器、 室给人的便利,所以说:“有之以为利。”然而,如 果车子没有车毂中空的地方,把轴放进去,就无法行 驶;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 法盛物;室屋如果没有四壁门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 通明,就无法居住。可见得中空的地方,所发挥的作 用了。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治国
有 难
无 易
美 善
丑 恶
长 高
短 下
音 前
声 后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 前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 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业不会泯灭。
老子道德经
培训中心 肖云朗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大纲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事
老子其书 老子其文(节选)
为什么开课?
开光的故事(视频)
翟鸿燊
我国当代传统文化的 倡导者和传播者,国 学实践应用专家,经 济与文化学者,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北 京科技大学、美国国 家大学客座教授。
老子其文
论道 治国(贬时、议兵) 修身(养生)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译文: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名也 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
凡译圣贤经典,皆载千秋功罪,吾深知其中因果 ,自然不敢造次。世人未必皆能解老,但必期一 睹圣境,以汲取精华,吸收灵气,饮慧开智,明 识真谛。愿借圣人之圆满智慧,通天玄机,以此 元真济世,福润苍生。
——赵云鹏《为老子正名》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
思想主张
清净无为。 老子认为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愚鲁就能弃华取实 ,一切依循自然。 老子的思想恢弘有容,可大可久。能处顺境,也 能处逆境。虽遇挫折打击,也能承受。还能迂曲 转进。 老子反对物欲,讲求精神生活。反对人为,讲求 效法自然。斯和赫拉克里特斯 印度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 中国 百家争鸣 农、儒、法、阴阳、名、道、纵横、杂、墨
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子 韩非子列传》
老莱子说
太史儋说
隐君子说
老子其事
老子其文
老子其文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 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历史上为《老子》作注者甚多。最早《韩非子· 解老》,晋 王弼的《老子注》和假托西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清 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高亨《老子注译》、陈鼓应《老 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 。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 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贬 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 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 尽管《老子》行文隐讳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 不定,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 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老子与道家
老子与庄子 老子在各个时 期的学术地位 老子与道教 道教中的老子
老子解读
天道与道 反与弱 无为与自然 儒家价值的批评 ……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
在老子的道德经上,它有几种意义: (一)构成世界的本体。 (二)创造宇宙的源动力。 (三)促使万物运动(运行)的规律。 (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 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 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 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老子出关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 自隐无名为务。居周 久之,见周之衰,乃 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彊为我 著书。”於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老子其书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敦煌本
通行本
甲本
乙本
马王堆帛书
残页
陈鼓应《老子 注释及评介》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 (一)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 (二)柔。 (三)停留卑下的地方。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 ;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 神,忍辱负重,谦卑守屈。他能尽其所能地去贡献自 己的力量以帮助别人,而绝对不和别人争名争利,这 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