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陪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陪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摘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特点,在诉讼民主的实现及司法的实践中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中仍然存在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的突题。

本文首先人民陪审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了陪审制度的特点分析及人民陪审制度的缺陷,最后针对目前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缺陷,谈了几点完善的构想。

二、我国陪审制度的特点分析(一)、陪审员的来源具有广泛性。

(二)、陪审制度的适用具有全面性。

(三)、陪审适用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三、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缺陷(一)缺乏宪法依据。

(二)陪审员权责不明。

(三)陪审员的选任方式存在问题。

(四)陪审案件范围不明确。

四、针对目前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具体的完善构想如下。

(一)为陪审制构建宪法保障。

(二)保证人民陪审员的独立地位。

(三)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遴选机制。

(四)改革人民陪审员的任期制。

(五)明确人民陪审员的职权。

(六)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监督。

五、总结:六、参考文献陪审制度在我国真正得以确立并切实执行,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最初是在根据地实行民陪审制度,即由普通群众中产生的陪审员与专职的审判员共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

它是仿效前苏联的审判制度而来,这种混合法庭,实质上属于参审制。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陪审作为司法审判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最早规定在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中。

其第7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制度。

”其后,在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第7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人民陪审制度。

”至此,人民陪审制度,作为一项宪法性原则得以确定。

在50年代,人民陪审制度曾经辉煌一时。

但是, 1982年的宪法取消了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条款。

我国现行陪审制度主要规定于1983年修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中②。

如《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立法将是否由陪审员参加审理案件的选择权赋予了人民法院,而没有交给当事人。

二、我国陪审制度的特点分析我国陪审制度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就将其确立为一项宪法原则。

此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陪审制度几经变迁,至今已被规定在三大诉讼法之中。

2004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关于陪审制度的第一部单行法律,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该《决定》对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任免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权利和义务、任职保障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看,该制度具有如下特点:(一)、陪审员的来源具有广泛性。

陪审员来源的广泛性既有立法上关于人民陪审员任职条件的宽泛性规定作保障,又有实践中对法律的严格遵守作保障。

据统计,全国各基层人民法院共选任人民陪审员48200余人,从民族结构看,少数民族人民陪审员占10%左右。

从职业结构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约占45%;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约占34%;其他人员约占20%。

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占18%以上;31-40岁人员约占37%;41-50岁人员约占30%;51岁以上人员,约占15%。

[2]我国陪审员队伍来源的广泛性是公民广泛参与司法事务的集中体现。

(二)、陪审制度的适用具有全面性。

陪审适用的全面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的陪审适用于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第一审普通审判程序。

其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参与审判活动时,除不得担任审判长之外,同法官享有同等权利,可以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发表意见,在评议裁判过程中享有独立的表决权。

全面职权的赋予,为人民陪审员对案件审判的实质性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

据统计,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理案件226700余件,其中,刑事案件115730多件,民事案件104300余件,行政案件6720件左右。

(三)、陪审适用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我国现行法律明确了适用陪审的案件范围有两类:一是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是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这是适用陪审的原则性规定。

另据三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陪审在三大诉讼中只是法院审理时可以选择的一种审理方式,这是适用陪审的灵活性规定。

现行法律规定既有利于广泛吸收公民参与司法实践,又有利于保障案件审判质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理性选择。

三、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缺陷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借鉴了大陆法系“参审制”模式的特点,同时加入了中国特色的创造性。

但无法忽视的是,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缺乏宪法依据。

我国现行的《宪法》并不存在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任何相关规定。

只是在具备宪法性质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中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

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规定,其对应的宪法依据应当由此而来。

但是,接受审判必须有陪审员参与,还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的一项宪法基本权利。

缺乏宪法规定,制度会由“必然性”适用退化为“或然性”适用,有碍其作用发挥。

(二)、陪审员权责不明。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在法院行使职务期间,与法官享有同等权力。

但人民陪审员毕竟不是专职法官,将其权力笼统地表述为与法官同等,不利于挥陪审员参与司法审判的作用,导致了陪审员权责的模糊性。

人民陪审员没有明确的由法律规定的职权,就使陪审员落入了“陪而不审”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司法民主和监督。

实践中,合议庭的某些案件会提交审判委员会,则人民陪审员将完全无法参与并发挥作用了。

(三)、陪审员的选任方式存在问题。

按照立法的制度设计,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由单位或基层组织向人民法院推荐或自己申请,由法院会同同级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由法院院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这是照搬政府官员的选任模式,使得陪审员的选任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有违制度本意。

实践中,陪审员一般是社会层次较高的群体,导致了“精英”陪审员制的现象。

(四)、陪审案件范围不明确。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陪审员参与的案件范围被规定为“一审案件”。

法律没有更多地规定陪审员适用案件的范围,由此导致了法官的选择权膨胀,为法官排除陪审员参与审判提供了便利。

而在实践中,法官为片面追求审判效率而尽可能地排除陪审员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

四、针对目前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具体的完善构想如下。

(一)、为陪审制构建宪法保障。

陪审制作为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司法制度,当由宪法条文加以规定,以利于确立陪审制的宪法地位,从宪法层面开始构建起一套陪审制体系。

由宪法条文明文规定,赋予陪审制度刚性适用和必然性适用的强制力,可以从立法层面保障司法审判的民主性。

(二)、保证人民陪审员的独立地位。

防止陪审员行使职权中的形式主义,发挥陪审制在制约法官权力等方面的作用,陪审员必须独立思考并裁判案件,不应受法官的意见约束。

可以考虑的一个制度改革方向是:适当拉开陪审员与法官之间的“距离”,使得法官面临着更高的行为成本而放弃影响陪审员的尝试。

此语境下,“距离”并不是指陪审员与法官的空间距离,而是指在制度设计中构造起一种存在于法官和陪审员之间的障碍,以阻碍双方试图对对方施加法律许可之外的影响。

(三)、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遴选机制。

现行遴选机制导致陪审员过于固定遭到学界广泛诟病。

遴选过程具体而严格,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陪审员的个人素质,但其却是催生陪审员任期制的最根本原因。

因此改革的方向在于适当放宽遴选的条件,即取消法院提名的环节,由基层组织或单位直接向人大常委会推荐,或本人直接向人大常委会申请,并由人大常委会直接对申请人进行审查。

在审判开始前由诉讼当事人行使申请陪审员回避的权利,最终确定具体参与审判的陪审员人选。

将法院彻底排除出人民陪审员的遴选之外,除了可以降低遴选成本,增加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运行的第一个阶段就降低了法院对于陪审员的干预和影响,为陪审员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将选择权一定程度地赋予双方当事人,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调动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

(四)、改革人民陪审员的任期制。

固定任期制是由陪审员遴选机制繁杂而直接形成的,若遴选成本大幅降低的话,则可进一步改革固定任期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中规定人民陪审员有5年的任期,其弊端已在前文中论及。

虽然改革遴选程序之后,成本仍然比英美陪审制更高,同时难以对陪审员“每案一选”,却能大幅缩短陪审员的任期,从而增加陪审员选拔的广泛性,更增加了司法的民主性和公民的参与程度。

例如,可以逐步尝试将任期缩短到1年甚至更短,则参与审判活动的公民范围会更加广泛,同时司法成本亦不会增加。

(五)、明确人民陪审员的职权。

对于人民陪审员的职权,我国法律除了规定其与法官享有同等的职权之外,再无更加细致的规定。

在审判中出现的陪审员沦为“陪衬”而权责不明的现象,实际上是以陪审员缺乏独立地位为本质而衍生出来的一个表象性问题。

在如前文所述,拉开陪审员与法官的“距离”之后,要进一步明确陪审员的权责,可以尝试吸收英美陪审制下“一致裁决”制度的思想,对其意见处于弱势地位的陪审员的权力予以保护,具体做法则是在“距离”能够引入制度之后,赋予陪审员独立发表审判意见的职权。

在合议庭进入合议阶段之时,陪审员应当独立地对案件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在此过程中法官必须保持绝对的不干预,而在陪审员完成自己的审判意见之后,该意见应当被书面记录并作为陪审员意见的基础,且不得以任何理由被修改。

该意见提交给法官之后,法官必须毫无保留地、全面而详细地予以回应。

即首先表态是否采纳陪审员意见,并必须说明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

这样可以在当前的制度框架内保证陪审员意见在审判中得到重视,以此赋予了陪审员更加明确的职权。

(六)、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监督。

由于人民陪审员具有与法官相同的职权,所以对其进行监督是极其必要的。

而在赋予了人民陪审员独立发表审判意见的职权之后,规定陪审员意见书必须向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公开,则其在合议庭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由其提交的意见书而公开,由此可以促使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审慎而勤勉地行使权力。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亦可以据此对陪审员的工作进行事后的监督,对存在问题的陪审员意见书,可以由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对提交该意见书陪审员的行为提出质询,对确实存在问题的陪审员进行处理,以形成对陪审员职权的有效监督。

在司法资源相对短缺且国家投入不会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对现有制度损益完善无疑更加可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