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土文化

红土文化

文车醒狮先后在2002广东省首由民间艺术邀请赛、2002湛江民间醒 狮表演艺术大赛和2002年中国(湖北荆门)国际醒狮邀请赛上获得奖牌。
吴川三绝
飘色、泥塑、花桥,人称吴川三绝。如果 从表演空间看,这三绝恰好占齐水(花桥)、 陆(泥塑)、空(飘色)。“三绝”表演是在 每年的元宵佳节。正是由于拥有这综合立体的 “三绝”,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 民间艺术之乡”。
Hale Waihona Puke 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 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 活动彩塑,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 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吴川泥塑制作很有群众基础,有一大批能工巧匠曾 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昆明、海南、广州、深圳、 湛江等地制作展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主席、天津“泥人张” 传人张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大授 等专家对吴川泥塑艺术赞不绝口。他们指出,吴川泥塑 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写实 性和自娱性,是没有功利性的汉族民间节庆民俗活动, 采取的是现场制作的方式,展出空间大,泥塑与真人等 大,又能与彩绘和谐地结合起来,技艺专业,艺术质量 高,艺人队伍庞大,群众观赏踊跃,这在全国是绝无仅 有的。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 “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先后经历了“转色”、 “板色”两个阶段。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 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 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 上。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 人物也增加到四个。 飘色定型于1930年,老艺人陈趣珩改色梗为铁棍, 使飘色看起来华丽的同时,还让人觉得非常神奇。飘色 有许多种,按安放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水色、车色、船 色等。吴川的飘色属于“车色”,即将小孩化妆成戏剧 人物后,固定在小推车两米多的高杆上。一车称为“一 板”。一板由几个人物组成,就称为几飘。如一板一人, 就称为“一飘”,现在最多的已经达到一板“六飘”。 为了造型上的美观计,多飘时会使人物分层次站立。
雷州石狗是古代汉族民间信仰之一。作为一 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 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 汉族劳动人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 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 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半岛石狗艺术源远流长。雷州石狗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 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 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雷州石狗分布不均匀,呈现沿海多、 内陆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主要分布 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原海康县)、 廉江市、遂溪县等地乡村的村头、巷口、庙 宇旁,以及房屋门前、水塘边。
“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的肩上 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孩。小孩身穿龙服, 头戴龙缨、龙冠,分节架接而成。“龙尾”的 大人也肩负一小孩。 “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节 奏地配合,扮演龙头的小孩子高举灯笼或手电 筒,以示龙眼闪光。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 伏,随着龙头缓缓前进,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 摇。整条人龙表演起来威武雄壮,气势宏大, 场面热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本地的一些曲艺家对人龙舞的结 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进行了改革加 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 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致完善, 被誉为“东海一绝”。
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 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雷 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该舞 盛行于东海岛的东山镇。
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 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 物构成。 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 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人龙”分 “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 “龙头”包括龙舌、龙眼、龙角三部分内 容。 这三部分是由三个小孩子分别扮演的。 扮演“龙头”的人要同时身负这三个 小孩子,双手还要同时握两个盾牌。因此, 要求扮演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 演技巧熟练。
【醒狮舞】是广东地区较为盛行的一种舞蹈。醒狮与北狮
不同。北狮四脚着地,酷似真狮。醒狮只有狮头,舞者两脚 着地,狮身以一块布(红、黄、白、绿、蓝等颜色)盖住狮 尾的另一名演员。醒狮分为地狮和高桩狮两大类。其中, 文车醒狮属于高桩狮。
文车醒狮演出时的高桩总长度约为16米左右,最高桩3 米,桩间某处设索桥,索桥长1米。桩间距约38公分,桩面 30公分。表现的内容是:一头狮子,睡醒后,穿越丛林,跨 过沟壑,到山巅采取灵芝(即采青)。表演的套路主要包 括:巧踩梅花桩、勇闯七星阵、荡过藤索桥、飞越险悬崖、智取灵芝草、 喜庆归山林。表演时,文车醒狮威形威神俏,刚猛健硕,英武骄健,气 势逼人。既有高难的动作,更讲究幽默风趣,重视从细节上活灵活现地 表现狮的神态,观之惊险有趣。
——广东湛江
广东省湛江市简介
湛江,旧称“广州湾”,别称 “港城”,是广东省辖的地级市。 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 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南濒南 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 北部湾,背靠大西南,东与茂名市 相连,辖3个县级市、5个区和2个县。
湛江红土文化即是雷州文化,与广 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 ,在我国众多的地 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根植红土,注重文化活动的湛江,将民间民俗文化艺 术活动开展红红火火———醒狮、飘色、南派粤剧、雷剧 等艺术门类更是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遂溪醒狮和东海 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遂溪县被 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雷州石狗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 化保护工程项目,雷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古城”, 吴川市梅菉镇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市吴阳镇 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 统的汉族民间艺术。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 瓦窑村民兴起。唐代时,佛山廖岭居民迁移至 此,从此,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传入吴川。 唐代中期,有一年元宵节,一些陶工闲来无事, 便重操旧艺自娱,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尊小泥塑, 岂料吸引不少观众围观,次年别的陶工也来捏 泥人凑热闹,陶工们加大数量,观众人数也随 之上升。到后来,拜师学艺,纷沓而至,当地 逐步兴起制陶,这就是吴川群众性泥塑活动的 起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