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与矿产资源
地表组成物质
陆地卫星图像的基调富有地方色彩,明显地反映出区域环境的差 异。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和沙漠、戈壁几乎都是黄褐色的; 在东南半壁,山区有森林、草被覆盖,谷地和平原耕作集约,图像基 调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反映;而青藏高原则是紫蓝色的冰雪世界,呈别 具一格的冷色调。 图像上的水系及地表的纹理结构更是生动地勾勒出风、水、冰雪 作用的痕迹。例如图像上塔克拉玛干的沙丘排列,塔里木河的曲流和 罗布泊的湖堤,喀喇昆仑的冰川,青藏高原的湖群,都很清晰。至于 我国北方山前洪积—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多旋回建造,南方喀斯特 的斑纹粗糙的分布更是地面考察很难窥见全貌的,令人耳目一新。 对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有时形象地验证了前人长期形成的概念,有 时宏观地启示了前所未见的新知。
第一节 中国地貌轮廓基本特征
要 求 有 一 本 图 集 对 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信息来源 Landsat1\2\3;MSS 高度900 km 标准假彩色合成 584幅拼接
图1-8 中国卫星影像图
•陈述彭主编,中国卫星影像图,科学出版社,1991
一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卫星图像 具体细致地显 示地表形态特 征。通过分析, 可以识别地貌 的形态特征、 结构组合和成 因类型,并从 时空两方面识 别其发展趋势 和规律。
高 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盆 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 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平 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 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 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图1-17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图1-18 中国黄土地貌分布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常构成崇山峻岭、 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与多 旋回岩浆频繁活动密切相关。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 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崂山、 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黄山和华 山,因系花岗岩株构造而山势更显挺拔。
图1-13 中国地势图
图1-14 北纬30°附近地势剖面图
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 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 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 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 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 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 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 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 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 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深 厚,形成喀斯特地貌。
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 区。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 形态。 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大,沙丘广布,这不但 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而且和第 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 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密切关联。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约占我国陆地面积 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在长江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 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 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 峰林立的丹霞地貌;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 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 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
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 的玄武岩分布最广。它们多为 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 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 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 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 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 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 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 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
二 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 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 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 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 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表1-2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地貌类型
占全国面积/%
山地
33
高原
26
盆地
19
平原
12
丘陵
10
三 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图1-15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第二节主要地貌类型
山 脉
(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 (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 43°之间;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南列为 喜马拉雅山和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 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 000 ~5 000 m以上,阴山、秦岭海拔1 000~2 000 m左右,南岭仅1 000 m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 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 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3)北西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 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4)北东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 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3 952 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第一章 中国地形与矿产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主要地 貌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说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 资源基础条件及开发利用对策和几种主要矿产资源 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了解地貌形成的因素。难点在
于地貌形成的内力因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地貌轮廓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
第三节 中国矿产资源结构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