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压疮
患者在术后几小时至7 天内发生的压疮, 其中以术后1~3 天最多见,这种压疮的部位与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密切相关,好发在骨隆突处。
压疮发生的机制
1. 压力压疮形成的关键是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皮肤及其支持结构对压力的耐受力。
2. 外因外因包括剪切、摩擦和潮湿。
3. 内因内在因素包括高龄、体重、营养不良、代谢性疾病、活动减少等。
4. 压力、摩擦力及剪切力这三力分别作用于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损伤,共同作用产生压疮。
手术压疮发生的因素
1.手术体位
2. 2.手术时间
手术持续时间是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
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组织损伤的风险将增加两倍。
手术持续时间并不总是产生压疮的首要预示。
3.手术患者自身
4.麻醉
麻醉使用的所有药物都会抑制植物神经系统,导致一定程度的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而血压降低会导致组织灌注减少。
麻醉和手术低体温的综合作用导致灌注减少。
5. 易受损伤的手术患者
65岁或65岁以上的患者压疮发生率最高。
老人的肤更可能遭受组织损伤,因为老人的皮弹性更差,真皮更薄,胶原、肌肉和脂肪组织更少。
常见手术体位的重点保护部位和摆放要点 .
(一)平卧位
平卧位摆放重点保护部位:枕部、骶尾部、足跟部。
摆放要点:
1. 避免头部的过伸或过屈;
2. 约束手臂的单子要保持平整,不能在身体下形成皱褶;
3. 双腿分开,避免两腿相互接触使用单极电刀时造成烧伤
4. 重点保护部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二)俯卧位
俯卧位重点保护部位:前额、髂前上嵴、膝关节、足尖、眼睛、鼻尖。
摆放要点:
1. 保护好病员的眼睛,避免角膜的损伤;
2. 腋下加软垫或水袋,避免腋神经受压;
3.双上肢置于头部上方,固定好手的位置;
4. 膝部及足背部给予软垫或水袋保护,约束带不要压迫腘窝部 5 .重点保护部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三)侧卧位
侧卧位重点保护部位:耳廓、肩部、肘部外侧、髂嵴、膝关节外侧、足尖、眼睛、受压侧外踝、女病人的乳房。
摆放要点
1. 头部下使用薄垫,使颈椎与身体轴线一致
2. 腋下加软垫或水袋,避免腋神经受压
3. 侧卧固定器选择支点的位置是腰骶部和耻骨联合,注意保护与身体接触的地方;
4. 双腿间放置泡沫垫,应放置在大腿根部,充分将两腿分开;
5 .肾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弯曲;同时注意将腰放在腰桥的位置;
6.胸侧卧位时,上腿弯曲,下腿伸直;
(四)截石位
传统截石位重点保护部位:枕部、双侧肩胛部和骶尾部、腘窝。
摆放要点:
1. 调整腿架合适的高度;双腿外展时,避免外旋;
2. 腿架上加软垫,避免腿架边缘压迫腘窝;
3. 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4. 臀部置于床缘或略出床缘
5. 重点保护部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手术室压疮的预防
(一)压力
手术压力再分布:支撑表面使压力再分布,而不是使压力减小和释放。
这些用具用来防止发现压疮或有助于减小接触面组织压力。
1. 体位垫的使用
•合理选择水袋、泡沫垫等保护患者受压的部位•扩大受压的面积,使局部压强减小
2. 体位用具的使用
适当的选择防压疮的产品,比如湿性敷贴等产品保护受压部
3. 适当改变受压部位
•若手术时间过长的手术,可在征得主刀医生的同意后,适当的调整手术床的角度,比如稍微左倾或者右倾
(二)外因
采取合理的方法,有效减少剪切、摩擦和潮湿。
1. 减少剪切
•通常发生在坐位、半坐位状态
•避免身体同一部位受到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时
2.减少摩擦
•保持床单的平整
•摆放体位及搬运患者时避免拖拽等加大摩擦的行为 3. 减少潮湿
•使用切口贴、无菌套等保持手术区域的干燥•使用的床单保持干燥(三)内因及其他因素
•术前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术中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积极预防压疮 1. 加强术前宣教
•更多的需要病房及手术医生宣教,比如戒烟,纠正血清蛋白低、营养不良等状态 2. 积极改善血液循环
•术前合理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手术需要及时、快速补充容量•及时提醒手术医生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必要时输血
4.保暖
•术前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2-26℃•使用加温后的冲洗液进行冲洗•
输血时,适当给予复温后输入
手术室压疮管理
1.评估:根据《手术病人压疮危险评估表》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年龄、体形、受压点皮肤、手术体位、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及特殊手术
因素。
2.填表存病案:评估分值≥12分时应填表归病历保存,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签字。
3.根据要求正确安置体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术后查看皮肤状态,认真交接班并记录。
4. 申报:术后详细填写压疮风险评估汇总表,对术前有压疮的患者或术后发生了压疮的患者应申报。
5.反馈:术后一日需作回访,分析原因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