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爱农》详细版

《范爱农》详细版


赏析——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
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 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 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 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 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 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 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 运的原因。
讨论: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 原因是: (1) 死因不明:自杀?失足落水?
(2) 留下孤儿寡母,生活极度窘迫。 (3) 壮志未酬,遗憾九泉。
讨论:结合全文谈谈范爱农一个有理想 有追求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却穷困潦 倒而死,原因何在?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 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 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 的。 •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 兴。我们同去。” •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 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 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这军政府也到 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 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 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 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 不冷。 •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 校款200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 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 快得可以。
(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
(三)
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疑心好友自 杀,作者内心 悲凉。
革命后
报馆事件
1912年7月
落水事件
戴着农夫常用 的毡帽,那笑 容是从来没见 过的。还是那 件布袍子。 又成了革命前 的爱农。 尸体“直立”
交往线索: 东京初识、争执
——故乡重逢
——学校共事 ——别后闻变( 落魄沉水)
讨论:谈谈你对鲁迅笔下范爱农 的形象的认识: • 范爱农:

• • • • •
鲁迅评传
根据自己对鲁迅的了解情况,为 鲁迅写一个评传。 要求:有简历、作品、成就和自己对 鲁迅的评价,并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 使用的笔名。 •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深夜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 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而悲凉? • 为这个执着的正直的革命者的英年早逝而 悲悼。 • 为这个让“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的 时代而悲哀;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对小 人投机得势,现实的冷酷无情,知识分子 被扼杀而感到沉痛不已。 • 这无尽的悲凉中蕴含着对黑暗势力的愤激、 控诉。
时间
事件
外貌
我对范的态度
清朝末期徐锡 是否打电报痛 高大身材,长 互相不喜欢, 麟被害后 斥政府 头发,眼球白 我觉得他可恶 多黑少
革命前一年
重逢,回忆同 乡会迎接范的 情景。
眼睛还那样, 头上有白发 了,布马褂, 寒素。
对在日本对爱 农的尊师、揖 让的误会觉得 惭愧。之后称 爱农,成为朋 友。 称鲁迅为老 迅、视鲁迅为 知己。 鲁迅对他的寄 食、漂浮表示 同情和伤心。
• 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得知恩师遇害,范爱农表现 出的异乎寻常的“冷”。 2、如何理解范爱农渐渐地爱喝酒了,只 是在绍兴光复期间不大喝酒了。 3、如何理解范爱农的落水而亡。
哀范君三章 (1912年) 鲁迅 (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范 爱

鲁迅《朝花夕拾》
学情调查问卷:
• 请你写出你能记起的鲁迅的作品名称, 作品的主人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鲁 迅对主人公的态度: 请你用两个词语来形容鲁迅是什么样的 人? 你喜欢鲁迅,因为: 你不喜欢鲁迅,因为: 你对鲁迅没有感觉,是因为: 鲁迅简历,你知道什么? 你所知道的对鲁迅的评价有哪些?
讨论:结合全文谈谈范爱农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能 力的知识分子却穷困潦倒而死,原因何在?
A、政府专制的本质没有变(清政府杀害徐锡麟、秋瑾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 民国政府刺伤编辑、 捣毁报社、 但整个国家机器并没有实质的变 化。 逼死范爱农) B、国民政府的官员成分复杂:只是换了个名称,貌虽 ,内骨子里是依旧的。 • 地方长官王金发毕业于“绿林大学”, 后加入光复会。 • 旧乡绅组成军政府,钱店掌柜成军械司长。 • 原本的革命者——或被投机者利用(被许多闲汉和新 进的革命党所包围),或腐化变质(穿布衣来的,不上 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C、孔教会会长上台:封建势力复辟。
• 鲁迅光辉的一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 民的崇高评价。 •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 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 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 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 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 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作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篇回 忆性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
在此文之前,鲁迅曾以“黄棘”的笔名于1912年 8月21日在绍兴《民兴时报》上发表了《哀范君 三章》的悼亡诗篇。
•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 年,号爱农。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 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五岁失母, 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 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思想 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 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 • 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 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 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
•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 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 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 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 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 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 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 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 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 等等。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 他是一个执着的革命者。辛亥革命前他留学日本, 不满黑暗社会,热心革命救国。 • 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 辛亥革命后勤奋工作,有见识有能力却又备受打 击迫害,以致穷困潦倒,绝望而死。

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 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 端无生理。……自知不善趋承,断无 谋生机会。…… ——范爱农
•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 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 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 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 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
• 鲁迅的诗句已触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 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 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 社会现实所不容。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 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 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范爱农 的悲剧就不是孤立、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具有典型社会意 义了。因为,在范爱农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 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
• 故事梗概:
• 见面之际,产生误会;
• 随后,发生正面交锋;
• 不得继续留学而归国后,共事帮忙;
• ……
画出我回忆的有关范爱农的事件,画出对范爱农的 肖像描写,画出我对范爱农的态度 ;画出与写作的 背景相关的内容。
时间 清朝末期徐锡 麟被害后 革命前一年 革命后 1912年7月 事件 外貌 我对范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