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目录:摘要---------------------------------------------------3关键词-----------------------------3绪论---------------------------------------------------3第一章-------------------------------------------------4一.教育公平的意义-----------------------------------4二.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4第二章-------------------------------------------------5一.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分析----------51.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52.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存在不均衡--63.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7 第三章-----------------------------------------------9 一.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分析---------------9结束语------------------------------------------------10参考文件---------------------------------------------10摘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教育制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高校录取指标分配以及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等。

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以及改善高校布局等,则可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制度绪论: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在法律上保证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种种举措。

具体体现为,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准则等等,以此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今天,我们国家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提出的高等教育公平原则: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应根据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成绩、能力、努力程度、锲而不舍和献身的精神……。

高等教育应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幢。

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尽管我国在高等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并且应当引起特别的关注。

比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仍然十分显著。

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方面,城乡和阶层差异十分显著,而且二者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即无论是阶层还是城乡,受高等教育机会最少的群体都是农村和农民的子女。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不但没有对弱势群体的成员进行补偿,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有意或无意拉大教育机会的差距。

那么,究竟教育制度中的哪些因素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第一章:一. 教育公平的意义: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主要手段。

我们必须把握平等性和差异性、合道德性和相对性、优先性和补偿性三对道德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教育公平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 可具体地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

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构造“过程公平:既指在起点不公的现实中,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 也包括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微观层面的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科尔曼对教育的公平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

二是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

三是教育成效均等。

四是教育影响生活前景均等。

教育公平属于伦理标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公平说到底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等。

在现代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体现公平的实质所在,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所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至少应指每一个符合接受高等教育条件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权利,并且根据考试分数具有平等的入学权利。

高等教育中的效率不仅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而且包括对潜在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的能力。

效率可分为两个方面:社会效率和个人效率。

狭义的社会效率是指受高等教育比未受高等教育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广义的社会效率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

第二章:一、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分析今天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标志之一是,以统一高考的分数作为入学的标准,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在平等的分数背后隐藏着的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成为今天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的分配以及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考的分数,从而决定着考生是否能上大学以及上哪种类型的大学。

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已经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最终决定了他们高考的分数。

当然,城乡和区域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此,我们主要是从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上分析其中的缘由。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内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

从小学到高中均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如果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是根据教育平等中的差别性对待原则,即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际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式地实现,故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要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对不同智力和天赋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那么,就必须遵循差别性原则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使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类学生都应当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甚至说,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应该享受到比重点学校的学生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因为他们的“智力和天赋不如重点学校的学生”。

然而现实情况则不然。

我们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城市,而城市又过于集中在重点学校。

重点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明显地优于非重点学校。

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实际上,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一方面选拔了所谓的“精英”,同时也淘汰了一大批所谓的“非精英”。

而低阶层、贫困人口以及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孩子则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表1给出的是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职业中学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可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学生的来源是迥然不同的:,在重点中学中,知识阶层、经济阶层和权力阶层的学生占有70%以上的比重,而边缘阶层的学习者则无一人。

相反,职业学校学生的阶层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劳动阶层和边缘阶层的学生占了80%以上,而其他高阶层的学生则寥寥无几。

所以说在这种“教育竞技”中,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只是那些所谓“精英”阶层子女的“陪练”而已,是很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其他省份学生向京津沪进行的“高中移民”现象也体现了阶层的分化,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优势阶层的子女在基础阶段接受教育的机会已经远远多于弱势群体的家庭子女。

因此,现实存在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相当程度上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累积和延续。

经济、文化以及组织资源方面都比较贫乏的无钱无权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相当不利的地位。

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去主动维护社会公平,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反而人为地制造差距与不公,最终把教育机会向优势家庭背景的人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系统“实现”了阶级地位的再生产,使阶级地位得以在代际间进行传递。

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职业中学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统计2.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存在不均衡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不合理是历来已久。

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高校分布较为集中,其数量远远多于西部和中小城市,尤其是重点大学多数分布于东部和大城市。

高等学校的布局不合理本已使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的弱势人群在获得就学机会、选择专业以及公平享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处于不利的境地。

可是由于一些制度原因,这一差距又在被人为地扩大,把弱势人群的子女更加置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边缘地位。

高考指标的分配不合理就是其中之比如2003年,北京大学在北京、上海、天津的录取分数线均较低,我们以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河南作为参照,录取线最低的天津市文理分数线分别低于河南70和51分,北京的文理录取分数线比河南分别相差58和48分。

其实,存在于北京大学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的。

究其原因,是这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存在明显的地缘倾向。

以位于上海市的复旦大学的招生为例。

2005年,该校在上海招生的总数为1440人,而在全国其他省市的招生总数也只有1231人。

我们把该校在部分省市的招生名额与相应省份的人口总数进行计算得出各个省市每百万人口被该校录取的人数(见表2)。

可以看出,在各个省市录取人数的差距是十分惊人的。

这也导致了这类高校在不同地方的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

高校的这种指标分配制度无疑导致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近期,以前部委主管的高校在经费与管理改革中强调的地方共建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是否将强化这种不公平性值得关注。

3.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我国的高校被分为很多种类,有全国重点大学,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有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等等。

国家对重点大学的投资远远高于其他高校。

而我国的高校的收费标准也是不同的,一般是重点大学的收费要低于高职高专,公办高校的收费低于民办高校。

从各类高校的学生来源看,重点高校由于其过高的入学门槛以及一些地缘性倾斜行为,把低阶层以及贫困家庭的子女拒绝在门外,基本上成为优势阶层的高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