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设计毕业论文1 设计原始资料和设计依据1.1 设计原始资料1.1.1地质地理条件该地段属于平原微丘区,区内大部分地区地形开阔,起伏平缓。
丘陵处有几个连续的小山坡,海拔不高。
沿线河流、排灌沟渠交错,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乡村道路网密集区域内大部分为水稻天和经济林作物区。
1.1.2地形图地形图比例为1:2000。
1.1.3设计路断的土壤、地质、水文、气象资料1)地形地貌线路经过区为太湖流域冲湖积低洼湖荡平原,地势低洼,地形较平坦、沟、塘、河纵横密布。
地面标高多在1.0m到3.2m之间,河堤,村庄处较高,除此之外,该地区的道路比较多,还有大量耕地和农田,大多是高产田。
2)工程地质条件(1)勘测深度内上部为第四纪全新统湖沼积相松散沉积物,以淤泥质土为主,夹少量亚沙土,局部粉沙,下部地层为第四纪上更新统湖沼积相沉积物。
全新统地层发育不稳定,厚度分布不均,最大厚度为20m,沿线软土分布普遍。
依据地层的时代,成因,岩性及物理力学指标等,勘测深度内共分10层,各地层主要特征描述如下:OA层,素填土(Q ML):黄褐色~灰褐灰色,土质不均,结构松散。
1层,亚黏土(Q4AL+I):黄褐色~褐灰色,含氧化铁及少量有机质,软—硬塑,局部流塑,中偏高压索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10-140KPa,E S=2.5-5.0MPa。
2-1层,淤泥质亚黏土(Q4AL+I),褐灰色~灰色,含有机质,局部淤泥,软—流塑,高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60-90KPa,E S=1.5-4.0MPa。
2-1A层,亚沙土(Q4AL+I):灰色,含有机质,云母,局部亚沙土,软—流塑,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80-110KPa,E S=4.5-10MPa。
2-2 层,淤泥质亚黏土(Q4AL+I),灰色,含有机质,云母,局部亚沙土,软—流塑,高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70-90KPa,E S=2.0-4.0MPa。
2-2A层,亚沙土(Q4AL+I):灰色,含有机质,云母,局部亚沙土,软—流塑,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90-120KPa,E S=2.0,4.0MPa。
3层,亚黏土(Q3AL+I):灰绿色~褐黄色,含氧化铁,夹少量亚沙土,粉沙,软—硬塑,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70-300KPa,E S=6.5-9.5MPa。
4A层,亚黏土(Q3AL+I):棕黄色~灰黄色,含氧化铁,夹少量亚沙土,粉沙,软—硬塑,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60-260KPa,E S=6.0-8.0MPa。
5层,亚沙土(Q3AL+I):灰黄色~灰色,含有机质,局部为亚黏土,软—流塑,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00KPa,E S=6.5MPa。
6层,粉沙(Q3AL+I):褐黄色,含云母,松散-中密,饱和,局部亚砂土,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00-120KPa,E S=6.5-12.5MPa。
7层,粉沙(Q3AL+I):灰黄色~灰色,含云母,中密-密实,饱和,局部亚砂土,软—硬塑,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00-160KPa,E S=8.5-15.0MPa。
8层,粉沙(Q3AL+I):灰色,含云母,夹亚黏土薄层,中密-密实。
饱和,,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50-170KPa,E S=8.5-15.0MPa。
9层,粉沙(Q3AL+I):灰色,含云母,夹亚黏土薄层,中密-密实。
饱和,,中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50-170KPa,E S=8.5-15.0MPa。
10层,亚黏土(Q3AL+I):灰绿色~褐黄色,含氧化铁,硬塑,压缩性,推荐容许承载力、压缩摸量:[σ0 ]=150-330KPa,E S=6.0-12.0MPa。
(2)软土沿线勘测深度内软土,分布于K0+500~K3+370段,全新统湖沼积淤泥质亚黏土、亚沙土,灰色,流塑,分布不连续,厚薄不均,其顶板埋深0.00-4.40m,顶板标高-2.50-2.70m,厚度2.4-15.3m,推荐容许承载力:[σ0 ]=60-120KPa。
沿线软土分布较广,具有高含水量、大空隙比、高压缩性、抗剪强度低等不良地质特征,作为路基持力层,应进行路基稳定及沉降量计算,特别是路桥结合部位,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和剪切滑移,应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如超载预压法、竖向排水预压法、加固土桩法等。
(3)膨胀土本次勘测对埋藏较浅的上更新统硬塑状粘性土(层号1、3层亚黏土)进行了自由膨胀率实验。
结果表明4个土样中自由膨胀率在14-25%之间,不具膨胀性,如以次两层作为路基填料时不需进行处理。
(4)砂土液化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沿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对于路基、中小桥等一般性构造物,可不考虑液化问题;而大河等重要构造物地段,20m以内的饱和砂土或亚砂土主要为上更新统地层,为不液化土层,因此,沿线可不考虑沙土液化问题。
3)水文地质条件本标段地下水分为松散土类孔隙水,分潜水含水层组、浅层承压含水层组、第I承压含水层组。
潜水含水层组埋深一般小于1m,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排泄以蒸发和农作物生长的蒸腾及生活用水的提取。
区内地势低洼、平坦,地下水位变化不大。
浅层承压含水层组和第I承压含水层组,含水层主要为6、8-1、8-2层粉沙、细纱,该含水层孔隙连通性、赋水性及透水性较好,浅层承压含水层组含水层顶板埋深1.9-6.9m,第I承压含水层组含水层顶板埋深27.0-36.7m。
根据4号、ZK6号钻孔水样分析,地下水对混硬土不具备腐蚀性,对钢筋混硬土结构中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地震本段区域位于荡口到白茆中断凹内,其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延伸,向东开口,西延至太湖,处于相对稳定的下扬子断块之上,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主要为荡口到白茆中断凹南东侧的湖——苏断裂,该断裂西起湖州,向北东经苏州至昆山,呈北东。
4)气象气候拟建公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海洋性的气候特征,春秋稍短,冬夏较长,四季分明,季风特征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阴湿,冷暖交替;夏季梅雨,湿热期长,秋季低湿,秋旱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干冷,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5.4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1度(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度(1931年1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1054cm,有80%年份在900mm以上,全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0.1mm为127天,年蒸发量为1169.8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风力3.6m/s,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气压101.64KPa。
1.1.4路线交通运输要求和技术经济调查资料锡太公路是苏州市规划公路网“三纵六横一环”中的一横。
主要起到大外环的作用。
同时,也是204国道和省道342在常熟境内的分流线,对于正在实施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和沿江告诉公路及虞张公路将起到积极的联网作用。
对于完善苏州和无锡两市区域路网,更好的建设开发中远国际城,推动江苏省及其沿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区城镇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为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本地区的贸易交往,完善苏北地区的路网结构,加快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改变该地区经济较落后的状况,修建高速公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线共分7个施工标段,本段位于锡山市甘露镇和常熟市练塘镇境内,起讫桩号为K0+000—K3+7001.1.5交通量资料路线近期交通量见下表。
表1-1 路线近期交通量组成表1.1.6工程概预算定额资料参照《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交工发[1992]65号。
1.2设计依据本设计依据的规范、规程具体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01-94)(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12)《公路水泥混凝土设计路面规范》(JTJ D40-2002)(13)《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14)《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15)《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1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17)《公路砖石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1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20)《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2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22)《公路土工实验规程》(JTJ051-93)(2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规程》(JTJ052-2000)(24)《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实验规程》(JTJ053-94)(25)《公路工程石料实验规程》(JTJ054-94)(26)《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实验规程》(JTJ057-94)(27)《公路工程集料实验规程》(JTJ058-2000)(2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2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实验规程》(JTJ/T060-98)(30)《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31)《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3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标准》(GBJ97-87)(33)《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标准》(GBJ92-96)(34)《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35)《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1996年)(36)《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部分修订)(1998年)(3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38)《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相关定额(39)《高速公路交通管理》(40)《高速公路通道及匝道控制设计标准》2 工程地质评价2.1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根据地层的成因类型以及软土埋深、厚度、地面标高等地质特征从横向上将沿线分区I区(冲湖积平原区)、II区(湖沼区平原区),I区为硬土分布区,其范围位K0+000——K0+500、K3+370——K3+700,其余地段为II区。